•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靠堅守,他實現了治沙人的中國夢!

2019-08-13 13:0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美國宇航局等機構研究人員曾在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發表論文説,他們在分析了美國航太局“特拉”號衛星和“阿卡”號衛星的觀測數據後發現,地球比20年前更綠了,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25%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比居全球第一。

  聚沙成塔,積腋成裘。這些綠色成績單的背後,離不開無數中國治沙人夜以繼日的堅守,王文彪就是其中一個。

  從沙漠深處的“挖鹽工”到聯合國的“地球衛士”,他用了30多年的時間,帶領庫布其人把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變成了綠洲,描繪出了享譽世界的庫布其模式。一路走來,無數次非議,無數次嘲諷,無數次不解,王文彪堅持的仍是自己的路。

  “恐龍蛋換鹹鴨蛋,整個一傻蛋”

  “你去鹽廠很多同事都不看好,他們説要不了三年,你就得灰溜溜地回來。還有人説不超過三個月,你就得哭著喊著回來!”

  “嘴長在別人身上,他們怎麼説我管不了。”

  這是王文彪去杭錦旗鹽廠前,旗長與他的一段對話。

  作為“庫布其沙漠之子”,王文彪曾經歷過太多的貧窮和絕望。1988年,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政府決定對杭錦旗鹽廠公開招用承包人。“不試一試,怎麼能知道成敗?”此時,已經是公務員的王文彪躍躍欲試,他想與這大漠搏一搏,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杭錦旗鹽廠位於沙漠深處,當時負債500萬,18平方公里的鹽湖被黃沙覆蓋,生産難以為繼。“縣裏的官”不做,要到沙漠裏去做“挖鹽工”?任誰都無法理解。“恐龍蛋換鹹鴨蛋,整個一傻蛋。”面對周圍人的冷嘲熱諷,王文彪態度卻十分堅決。

  風嗚嗚地颳起沙子,打在臉上像針扎。越野車駛入沙漠,王文彪扎進了祖祖輩輩都想要逃離的鹽海子。坐在破爛的辦公室裏,面對著鹽廠無路、無電、無水、無通訊、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的難題,王文彪依然樂觀。

  “要保住鹽廠,就必須治沙!”王文彪斬釘截鐵。“治沙?庫布其沙漠這麼大,就憑我們這幾十號人,沙沒治了,反過來沙倒把我們給治了。”在一片質疑聲中王文彪啟動了一項工程:每賣1噸鹽,就拿出5元錢用於沙漠治理。

  他從工人中選出27人組成林工隊,專職清理沙子和種樹。因為風沙太大,沙子清了又來,來了就再清。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柳樹死了,換楊樹;背風坡種不活,到迎風坡去種;今年不行,來年繼續種……一次次地努力,樹活了,草綠了,鹽廠也轉虧為盈。

  “幾百年來都沒人敢幹的事,你王文彪能幹成?”

  “不治服沙漠,沙漠就會吃掉我們。被沙漠吃掉是死,與沙漠抗爭也是死,還不如放手一搏。”看著運輸道路一次次被沙阻斷,産品運不出去,企業一次次面臨停産。王文彪做出了一個更瘋狂的決定:修穿沙公路。

  一位老職工説:“幾百年來都沒有人敢幹的事情,你王文彪能幹成?我看不是得意忘形,就是腦子出了毛病。”“愚公能移山,我為什麼不能在沙漠裏修路?”他認定,穿沙公路一定要修!

  修路資金至少需要七千萬元,鹽廠一年的收入只有四、五千萬元,錢從哪來?王文彪一趟趟地往金融貸款機構跑,一次次地被回絕。眼看著一條條求錢的路被堵死,他心急如焚。後來在政府的支援下,王文彪東挪西借,終於湊足了七千五百萬元修路款。

  1997年4月3日,王文彪和鹽廠的員工懷裏揣著乾糧,頂著風沙,拖著帳篷,走進沙漠腹地,與施工隊一起開始修建公路。大漠裏風沙大,一無技術二無先例,一夜之間,黃沙就把剛挖好的路基全部覆蓋了。他們推了埋,埋了推,一晃3個月過去,路卻毫無進展。

  滴滴汗水粒粒沙,在杭錦旗政府的主導下,在杭錦旗十幾萬幹部群眾的支援下,1999年10月,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艱苦奮戰,一條被譽為“大漠奇跡”的穿沙公路終於修成通車了!“65公里的路,整整修了3年啊。在沙漠裏修路,我們修成了!”在通車慶典儀式上,王文彪言語哽咽。

  這條路背負著庫布其沙漠幾代人的夢想。王文彪感慨:“這是我最大的慰藉,也是我一生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就出生在庫布其沙漠,我的童年曾經過著和這裡老百姓一樣的生活,我也深受其害,深知其苦,但我也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

  “在沙漠中要林子?想林子想瘋了!”

  “下游的百姓守著黃河,卻喝不到黃河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一直是王文彪的心結。圍繞黃河修建防沙護河鎖邊林,是不是就可以鎖住黃河的沙?王文彪竟然想在黃河身上做文章!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但王文彪下定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誰都無法阻擋他搞黃河鎖邊林的決心。

  2001年,規模宏大的鎖邊林工程開建,大規模的沙漠治理行動全面鋪開。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南岸,240多公里的長度,單圍起來就用了兩個月。沙漠裏還散落著幾十戶牧民,王文彪和他的工作組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終於將牧民全部搬遷出去。

  路不通,苗進不去,怎麼辦?王文彪帶著員工把邊上的沙子推平,上面撒上黏土,再灑上水,再軋,硬是軋出了一條路。就這樣,王文彪與沙漠一斗就又是許多年。

  2004年,鎖邊林工程完成,不但鎖住了流向黃河的沙,而且使庫布其沙漠的生態得到了進一步的修復。大面積以甘草、沙柳、楊樹為主的經濟生態林不僅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也帶動了當地1萬多農牧民共同致富。

  經過30年的植樹造林,如今庫布其沙漠18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6000多平方公里得到治理,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庫布其沙漠從祖國正北方的一塊“黃褐斑”變成了一枚“綠寶石”。

  “我們要守住每一寸土地,讓更多的沙漠變綠”。時至今日,王文彪和無數“王文彪們”讓沙漠變綠的腳步從未停歇。“堅持、堅韌、堅守”的血性,已成為了他們骨子裏的東西,永遠不會變。

  2013年9月2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在奈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召開。王文彪邁著堅實的步伐走上全球矚目的領獎臺,接過了“全球治沙領導者”獎牌與證書。

  王文彪説:“我想把這塊獎牌獻給我的祖國,這個古老的國度有個年輕的‘中國夢’,那就是我們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是我們治沙人的‘中國夢’。”(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慧慧 楊月 實習記者 曹若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