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新技術添新動力 開放經濟成新亮點——從半年報看西南六省份新動能

2019-08-12 13:1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成都8月12日電 題:高新技術添新動力 開放經濟成新亮點——從半年報看西南六省份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

  大數據融入實體經濟、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外貿逆市上揚……西南六省份半年報新鮮出爐。梳理西南地區經濟共同特點可以發現,高新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更加突出,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開放經濟成為西南地區經濟新亮點。

  從GDP來看,四川同比增長7.9%,重慶同比增長6.2%,廣西同比增長5.9%,保持了總體平穩的發展態勢。欠發達地區加快趕超,雲南同比增長9.2%,貴州同比增長9.0%。西藏發揮旅遊業優勢,上半年接待國內外遊客同比增長20.2%。

  高新技術增添新動能

  貴州加快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老乾媽”的故事也許最能説明問題。哪種口味最受消費者喜愛?各地區的消費者都偏愛什麼樣的口味?利用大數據,“老乾媽”從管理到行銷都在發生調整,實現“精準推送”。如果辣椒産地出現天氣變化,大數據平臺還會自動“預警”,提示可能産生的價格變化。

  “蓬勃發展的大數據産業,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增長動力。”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副局長韓少波説。

  和“老乾媽”的故事一樣,1至5月,貴州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9.9%。縱覽西南六省份半年報,大數據、智慧製造等高新技術為經濟注入新動能,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的共同特點。

  從半年報來看,四川規模以上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1.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準高3.3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太器及設備製造業增長27.1%,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長11.2%。

  位於四川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之一,為國內市場提供了超過1/3的大型發電裝備。走進東汽葉片分廠,只見工人按了幾個按鈕,工業機器人就開始了智慧化生産。“這裡不久前進行了一整套數字化、智慧化改造,葉片製造生産效率提高5%以上,單件葉片産品成本降低9%以上,葉片産品品質問題降低10%以上。”東汽相關負責人説。

  西南“工業重鎮”重慶市“智慧製造”穩步推進,高技術産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其中,智慧消費設備製造增長4.2倍,電子器件製造業增長13.7%。“新興動能貢獻提升,轉型升級穩步推進。”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羅藺説。

  開放經濟成為新亮點

  6月在昆明舉行的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展暨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了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3348家企業參加,共簽約項目407個、金額6093億元。阮文世來自越南,經營一家農業合作社,本屆商洽會上,他找到了更多合作夥伴,把越南的龍眼、荔枝賣到中國西南地區。

  更加開放的西南腹地,持續增大的中國市場,讓開放經濟成為西南地區新亮點。

  半年報顯示,廣西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18.4%。重慶進出口總值2663.6億元,同比增長16.48%,其中,對歐盟、東盟進出口總值分別增長21.9%和47.7%。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發展明顯加快。”重慶海關副關長李玉説。

  位於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國際鐵路港,是成都開行中歐班列的始發站。青白江區委書記張勝説,今年1至6月,成都開行中歐班列619列,比去年同期增長48.4%。目前,青白江區正在加快建設我國首個鐵路智慧無人港,實施集裝箱中心站擴能改造。國際金融、商事等800多家服務型企業入駐鐵路港區域,經中歐班列進口的紅酒、奶粉等暢銷品,佔四川市場份額的70%左右。

  開放經濟不但推動外貿增長,而且助推旅遊業發展。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獲悉,西藏上半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340.97萬人次,同比增長20.2%。其中接待入境遊客11.86萬人次,同比增長53.5%。

  “經濟運作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貴州省統計局副局長彭龍説。

  多舉措積極應對下行壓力

  四川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熊建中説,上半年四川經濟運作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為全年經濟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投資增長後勁不足、部分重點行業增長乏力、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不容忽視。

  “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還需鞏固,經濟下行壓力猶存。”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秦瑤説。

  對此,各地正多措並舉做好下半年工作。雲南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赪説,下一階段,雲南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拓寬投融資渠道,千方百計穩投資,著力培育新增動能。

  據了解,下半年,四川將全面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加快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記者陳健、林碧鋒、何宗渝、覃星星、劉洪明、潘德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