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紅軍大學:艱苦奮鬥 培育鋼鐵棟樑

2019-08-10 18:1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8月9日,再走長征路第60天,陜西志丹。

  志丹縣,原名保安縣,1936年6月,為紀念陜甘蘇區的主要創建者劉志丹而更名為志丹縣,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紅軍將士曾在此戰鬥生活了6個多月。

  在志丹縣城的這條老街上,這一面紅砂石的山坡,當年可謂群英薈萃,雲集了一大批軍政人才,他們在這裡心懷天下、求學奮鬥,這裡就是曾經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抗日紅軍大學1935年6月在瓦窯堡創立,之後不久就跟隨中共中央遷到了志丹縣,當時志丹縣城條件非常有限,很難找到一個適合開辦大學的地方。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紅軍大學建校開始,這種精神就深深地埋在了學員們的心裏。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共開三個科,其中,一科40人,大多是紅軍師、團以上幹部,都有八年以上作戰經驗,他們就是在這個山坡上學習生活。像這個石洞就是他們的教室,石桌子、石凳子和泥土糊的黑板,依舊是過去的模樣。老師站在講臺上授課,粉筆寫在泥土糊的黑板上,字跡都不太清楚,學員們坐在石凳子上聽課,沒有書桌,只能墊在膝蓋上做筆記。

  美國埃德加斯諾來到志丹採訪時,紅軍大學艱苦的辦學條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西行漫記》一書中寫道: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壁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這麼一家。

  環境雖然艱苦,但這也磨礪了學員們樂觀向上、積極奮鬥的意志。後來在周恩來身邊工作了40年的童小鵬,當時只有20歲,是紅軍大學中年齡較小的學員,當時他的工作是在離志丹縣城5里以外的地方,但他為了在紅軍大學學習,每天都不辭辛苦,步行往返10多裏的山路。

  在艱苦的環境裏,紅大學員們正是帶著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學習、奮鬥。當時缺少紙張,學員們就把國民黨軍從空中撒下來的傳單當作筆電,在上面印講義、記筆記。在艱難困苦中,紅軍大學培養出一大批高級人才,紅大一科40人中,後來有5人在戰場上英勇犧牲,22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元帥或將軍。

  1937年1月,抗日紅軍大學隨中央機關遷往延安,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繼續為民族解放事業培育鋼鐵棟樑。時至今日,我們緬懷那段崢嶸歲月,也將銘記紅軍將士們堅定理想信念、心懷國家民族的崇高追求。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