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對華政策走向極端損害自身利益”

2019-08-05 09:5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美國前政要、學者、商界人士聯署公開信

  “美國對華政策走向極端損害自身利益”

  本報駐美國 章念生 胡澤曦

  近期以來,由美國前政要、學者、商界人士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致總統特朗普及國會聯名公開信引起美國各界持續關注與討論,聯署這封公開信的人數不斷上升。截至發稿時,聯署人數已從最初發表時的100名上升至187名。

  這封以“中國不是敵人”為題的公開信首次發表于7月3日,對當前美國國內部分政治力量誇大所謂“中國威脅”、要求實施對抗性對華政策的論調進行了批評。該公開信指出,將中國視為敵人並試圖讓中國同全球經濟脫鉤的做法,將損害美國的國際角色與聲譽,也會損害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美國不可能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大幅減緩中國發展的步伐。該信還強調,所謂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的恐懼被誇大了,中國參與並維護國際體系以及攜手各方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至關重要。

  聯署這封公開信的,多是長期以來從事對華事務或中國研究的人士,也包括一些長期專注于中國的商界人士。接受採訪的多名聯署者都強調:“美國對華政策走向極端損害自身利益,當前美國遠未出現所謂要求與中國對抗的共識。”

  “這封信的焦點是批評美國當前的對華政策,併為更具建設性的政策取向提供指南。”公開信作者之一、卡耐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史文表示,之所以發起這封公開信,就是為了聯合一批有經驗、有專業知識的重要人士,對當前華盛頓出現的敵視中國的趨勢提出批評。

  “聯署公開信的人數不斷增加表明,所謂美國各界已就更具對抗性的對華政策達成共識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很多同對華政策關聯度很高的美國人都反對本屆美國政府及一些國會議員提出的極端對華政策。同時,從民意調查看,美國公眾也不支援這樣的政策取向。”史文強調。

  在公開信上署名的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穗生表示:“大批資深專家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憂慮,有助於讓外界了解到,美國對華聲音並非一邊倒,通過溝通解決分歧的聲音依舊很有影響力。”

  “作為學者,我們有使命、有責任推動兩國保持理性,繼續加強溝通。多數學者的共識是,兩國不能陷入對抗衝突。目前的貿易爭端已經嚴重影響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趙穗生説。

  公開信聯署人之一、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戴博説,他支援信中呼籲的“清醒外交”,“真正決定美國對華政策長遠走向的將是美國公眾”。

  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丹尼爾德茨納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中寫道:“選民對所謂的‘中國威脅’的擔憂要小得多。近年來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他們更關心恐怖主義等問題。”該文章還指出:“對華鷹派低估了成本問題。除了貿易戰的代價,中國對美直接投資也在減少。”

  《政客》雜誌深入報道了當前美國外交圈就對華政策進行的辯論。報道援引公開信作者之一、美國前資深外交官董雲裳的話指出:“國際關係領域經驗更豐富的人士都認識到,美國在改變其他國家方面所能做的十分有限”“美國需要就對華政策展開一場熱烈討論,而不是盲從‘美國必須對中國更強硬’這樣的觀點”。

  《大西洋月刊》強調,當前美國對華政策並未達成共識。文章指出:“美國和中國通過貿易、投資和金融紐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星巴克、耐克等美國大企業,不僅已經在中國擁有可觀的商業利益,而且它們也不能失去不斷發展的中國市場帶來的利潤。”

  美國專家學者通過公開信所表達的客觀理性聲音,同美國民眾以及地方各界對美中關係未來的期待是一致的。布魯金斯學會近日就美中地方合作舉辦研討會。出席會議的美國政界、學界人士多次提到這封公開信,認為信中表達的建設性立場更符合美國各州市的發展需求。

  就當前美國一些人提出應限制與中國的社會文化交流,俄勒岡州州長凱特布朗在研討會上表示明確反對。她認為,俄勒岡州為擁有全美第一座蘇州風格園林而自豪,中文沉浸式教育項目也讓當地學生受益,“我們認為這樣的聯繫具有長期重要性……我們將繼續對園林進行投入和建設”。

  密蘇裏州前州長包龍圖目前擔任美國中西部美中協會會長,該協會代表20個州,主張積極發展對華關係,尤其是致力於加強雙方文化、教育、商業聯繫。包龍圖指出,就處理對華關係而言,最糟糕的就是選擇“關到府”,這不符合美國自身利益。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強調,中國經濟目前保持較高增速,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美國企業增長最快的重要市場,如果選擇脫離這一市場,將對美國經濟産生切實影響。

  (本報華盛頓8月4日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