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鄂豫陜根據地:大家一家 軍民一心

2019-08-02 14:50: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8月1號,再走長征路第52天。湖北鄖西。

  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是紅二十五軍長征中建立的根據地。鄖西縣地處鄂陜交界,紅二十五軍在這裡建立了第一批區、鄉蘇維埃政權。

  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一幢土坯老屋靜靜屹立,黑瓦黃墻。據當地黨史專家介紹,1935年2月19日鄂豫陜省委在這裡召開了第20次常委會議,再次提出“大量的擴大紅軍,建立地方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戰略目標。

  原鄖西縣史志辦主任 李仁喜:鄖西會議在紅二十五軍的發展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會議,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地區出發的時候是2900多人,到我們這地方只有是2500多人,力量削弱,因此紅二十五軍需要發展壯大。

  這次會議,明確部隊放棄入川,就地創建根據地的目標。這一決策為紅二十五軍在陜南積蓄力量,北上接應中央紅軍創造了條件。

  為了擴大部隊,紅二十五軍一邊堅持軍事鬥爭,一邊放手發動群眾,宣傳工作有聲有色。在印發《什麼是紅軍》傳單之後,又刻印了《關於商業政策問題》、《民族政策》、《告國民黨士兵書》等佈告。其中在《告國民黨士兵書》發佈後不久,國民黨陜軍警備第一旅的一個連就投誠參加了紅軍。

  央視記者 黃峰:在鄖西縣的多個鄉鎮,至今都還可以見到像我身後這樣,寫在房子上的紅軍標語,通過團結農民、發展農民,擴大了隊伍。就我目前所在的鄖西縣關防鄉,有一個二天門村,村裏的老人告訴我們,當年全村一共有78戶,有76人參加了紅軍。

  在關防鄉二天門村,被當地人記住的,不僅有寫在民房上的紅軍標語,還有一段感人故事。1935年,村民丁敬禮為了反抗地主的壓迫,參加了紅軍組織的“抗捐隊”,因為他讀過書,就擔任了宣傳委員。紅軍發佈的政策和主張,讓他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為了把紅軍的主張告訴更多貧苦百姓,丁敬禮自編紅軍歌謠,走村串戶地唱給大家,其中唱的最多的就是“打富救貧”。這傳到了反動民團的耳中,他便成了眼中釘。1935年7月,紅軍大部隊北上後,他不幸被俘。

  打富救貧,為的是窮苦人,幫的是老百姓。而為了封鎖紅軍宣傳的主張,反動民團對丁敬禮進行了非人的摧殘,而直到犧牲那一刻,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信念。

  大家一家,軍民一心,歷經生死,不改初心。據統計,鄖西縣的2409名革命烈士中,半數以上是在保護紅軍,支援紅軍中犧牲。正是有了當地窮苦百姓的支援,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充實了力量,來時部隊2500余人,只用7個月的時間,就發展到包括地方遊擊師、抗捐軍在內的6000多人。

  當年,從湖北口回族鄉追隨紅軍長征的青年丁起鴻,就是為了窮苦人能過上好日子。後來他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為了能讓後人記住那段歷史,丁起鴻給幾個孩子都起了特別的名字。

  老紅軍丁起鴻的兒子 鄖西縣公安局土門派出所民警 丁愛軍:我父親給我們弟兄三個起的名字,老大叫愛民,老二叫愛國,我叫愛軍,就是説把紅軍的這種精神永遠刻在我們的名字上,希望我們把紅軍的精神發揚光大。

  正如毛澤東同志説的——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在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播撒了革命的火種,也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廣泛宣傳紅軍的主張和政策,不僅為部隊增加了戰鬥力,也為長征走向勝利吹響了號角。

[責任編輯:全志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