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促進鄉村特色産業高品質發展

2019-08-01 09:1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河北灤平縣于營村,村民李鳳芹手指翻飛忙採摘,剪下的秋葵將第一時間擺上超市貨架;貴州黔西縣永平村,250畝韭菜如同一塊塊綠色地毯在大地上鋪開,採割裝箱後銷往沿海地區;山東日照東港區西湖鎮著力發展集花卉種植、茶葉加工、民宿旅遊為一體的融合産業,遊客流連于田間鄉野,農民也增加了收入……不同地區的特色農業讓人眼前一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産業是發展的根基,産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産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如今,從黑土地到中原糧倉,從西南山區到魚米之鄉,現代種養、農産品加工、鄉村旅遊等鄉村特色農業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拔節生長”。告別千篇一律,各地打造富有鄉土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新産業、新業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農業一頭連著農民“錢袋子”,一頭連著居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田間地頭看,當前農業生産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大路貨多,優質品種少,農産品賣不上好價錢。從居民餐桌看,消費者對“購物車”裏農産品的品種和品質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各地尤須立足實際、盯緊市場,把多的減下去、少的增上來,用特色和高品質重新定位農業發展的未來。

  突出特色,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精,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發展,更要避免陷入同質化、低水準競爭。特色還來自於對市場的深度挖掘,讓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闖市場,發揮他們對需求更敏感的優勢,號準市場脈搏,實現農業産業優質優價。同時,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實現抱團發展。

  廣袤農村天地寬,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種植傳統各不相同,因地制宜挖掘潛力、開發潛能,才能讓農業筋骨更強健,讓鄉村特色産業真正連接城鄉,富裕農民。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1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