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誕生記

2019-07-31 16:39: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多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威武文明的英姿已成為我們共同的記憶。每每提到人民子弟兵,耳畔都不禁響起這首《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你知道嗎?這首歌曲背後,還有好多動人的故事……  
  際會 
  1937年,盧溝橋一聲炮響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 
  面對山河破碎、人民陷於水火,中國共産黨向全國發出了堅定的抗戰宣言。無數愛國青年、進步學生投身革命,以身許國。 
  延安,作為彼時的革命中心,成為革命者們心之所向的聖地。19歲的朝鮮青年鄭律成(1950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就是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之一。 
  鄭律成在延安 
  抵達延安後,鄭律成目之所及皆是不屈不撓、為國家民族奮鬥著的抗日軍民。他們在山間放聲歌唱,鼓舞著身邊的人投身到鬥爭中去。一時間,這位青年被革命的熱情感染,先後創作出《歌頌延安》《延水謠》《生産謠》等深受延安軍民喜愛的革命歌曲。 
  公木,原名張松如,出生於河北辛集市北孟家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雖然出身貧寒,但他自幼聰穎,文采超人。抗戰爆發後,他攜妻奔赴西安,成為了一名八路軍戰士。1938年5月,張松如以“公木”為筆名創作出了優秀敘事詩《岢嵐謠》,從此便一直使用“公木”這個筆名。因文采出眾,他被調至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任職。同年年底,鄭律成也被調入抗大。1939年1月,28歲的公木第一次見到鄭律成。兩人一個寫詩,一個作曲,成為了住在同一個窯洞裏的兄弟。 
  玉成 
  1939年7月,因抗大教學員工轉戰敵後辦學,公木和鄭律成迎來了短暫的工作空隙,為八路軍寫歌的夙願有了實現的條件。 
  公木 
  彼時,《黃河大合唱》唱響了中國大江南北,受此影響,鄭律成也想寫一部大合唱。“鄭律成跟我講,説咱們也寫個大合唱,我説能寫什麼東西呢?因此我們兩個商量著,就寫八路軍吧,寫八路軍大合唱!”數十年後,公木這樣回憶道。 
  説幹就幹,兩個青年即刻提筆。不到一週,公木就創作出了大合唱既定的八支歌。公木每完成一篇詞,鄭律成便拿去作曲,窯洞裏缺少樂器,鄭律成就用手打著節拍,邊在屋裏兜轉邊哼唱。 
  僅僅兩個月,《八路軍大合唱》全部完成,即刻響徹抗大,其中剛勁有力、鬥志充盈的《八路軍進行曲》流傳最為廣泛。 
  1939年冬,由鄭律成親自指揮的《八路軍大合唱》在中央大禮堂唱響。此後,大合唱便在各個抗日根據地傳唱開來,人民的軍隊唱著“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前線開進。解放戰爭時期,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這首歌的歌詞略有調整,並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演奏曲目,在天安門奏響。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統一修定了歌詞,刊登于《部隊歌曲選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總參謀部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中,將它定名為《人民解放軍軍歌》。1953年5月1日,總參謀部頒布的第二個《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將這首歌改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65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正式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鬥,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