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多問、多想、多做

2019-07-30 11:0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到村裏一定要沉下心,認真幫村裏做些事,幫助村民解決好生活中的困難,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帶著單位領導和家人的囑託,2015年4月,我來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水泉村擔任第一書記。

  工作一開始,我對村裏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大致的了解。比如,村裏的貧困人口還有80戶130人,而且還沒有成熟的産業規劃。但我深知,只了解一些數字遠遠不夠。要吃透村情民情,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要深入到老百姓當中去,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需,這樣工作起來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於是,只要時間允許,入戶走訪便成了我的每日必修課。“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每家每戶的情況、交談中閃過的想法、需要重視的要緊事等等,都及時記在隨身帶著的筆電上。不到半年時間,就記了厚厚的兩本。

  駐村工作的首要任務,還是要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做好這項工作就要根據貧困戶的基本情況,統一歸類、研判、謀劃,落實可行的舉措,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經過走訪,我與村兩委班子商議,對於有勞動能力的27戶貧困戶依據個人意願落實訂單農業種植、養豬、衛生公益崗位等幫扶措施;對於無勞動能力的53戶貧困戶,則享受互助院等社會兜底政策。不僅如此,經過村黨支部動員,村裏15名黨員與貧困戶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對子,黨員幹部紛紛出力出主意,有人著眼長遠為困難群眾聯繫就近就業崗位,有人全心全意解決貧困群眾燃眉之急,效果立竿見影。

  村子要發展,産業帶動是關鍵一環。沒有産業支撐的脫貧只能作用一時,很難長久。為此,我們將産業發展作為脫貧工作的重點。水泉村北鄰牧區,當地對蔬菜需求旺盛,市場比較穩定。結合這一實際情況,我與對口幫扶單位多次溝通協調,先後分兩批次落實專項資金,建設平均佔地1.2畝的冷棚16個,建成後年租金收入3萬元,僅當年就通過種植菜花,帶動有勞動能力的2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千余元。

  農村工作繁冗複雜,事無大小;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唯有在工作中多問、多想、多做,問需問計於民,謀長遠發展的思路,出持久高效的實招,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成為他們的貼心人。找準路子、擼起袖子、邁開步子,我們就一定能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不斷創造新的業績。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水泉村第一書記,本報記者張棖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9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