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庫布其從“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啟示

2019-07-28 17:10:00
來源:紅網
字號

  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7月27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國際社會治理環境生態、落實2030年議程提供了中國經驗。面向未來,中國願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築生態文明之基,攜手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為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古厄爾多斯高原脊線以北,是中國的第七大沙漠。曾經的“死亡之海”,如今正煥發著新的生機。30年間,庫布其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漠”、從“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歷史性轉變,已然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範。庫布其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對全國各地以至於對全世界都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黨的領導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根本保證。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運用政府“宏觀之手”,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從源頭上構築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體系,制定相應實施配套政策,用真抓實幹兌現全心全意為民初心,讓國家、集體、個人攥成一個拳頭,讓政府、企業、社會齊心協力、齊抓共管、齊頭並進,從而最終開創了庫布其從“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奇跡。

  認知革命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邏輯前提。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涉及用什麼樣的認知思想對待自然,用什麼樣的方式保護修復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規律、順應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實踐證明,必須進行一場認知革命,以生態文明思維對待自然、保護修復生態,才能使沙漠治理變得更加科學、可持續。

  自主創新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關鍵支撐。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技術是支撐。不僅要研究生態恢復治理防護的措施,而且要依靠科技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科技要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大力發展自主理論創新,並積極推動其向科技成果轉化,最終實現生態化生産。例如,在庫布其沙漠治理中,億利集團持續推進微創植樹技術、甘草種植技術等,掌握了多項自主創新技術,為綠色産業、生態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經濟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重要基礎。生態經濟是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生態經濟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環境等要素構成的生産、生活、生態複合系統。生態經濟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強調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應走一條符合各地實際、經濟發展快、資源消耗少、群眾得到實惠多的發展之路。在庫布其沙漠治理中,“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産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

  共治共用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根本動力。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治共用。在長期沙漠治理過程中,庫布其人探索出“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産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突破了以往單純靠政府投入的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引入市場運作和利益共用機制,推進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合作。這正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生動實踐。

  正如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喬治斯坦梅茨所由衷感嘆的那樣,“沙漠往往意味著惡劣的環境、貧瘠的資源和貧窮的民眾,但中國的庫布其沙漠不一樣,這是一座綠色的、有希望的沙漠。”在世人看來,庫布其沙漠正在經歷從處處風沙肆虐、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到充滿生機活力、發展機遇的“希望之地”的轉變。與此同時,庫布其的成功實踐也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在荒漠化防治和消除貧困等方面,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也更加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和決心。

  文/霍計武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