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蓄人才之水養發展之魚 廣闊鄉村必將大有可為

2019-07-26 15:00: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很長時間以來,農村的人才、技術、資金等單向流入城市,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卻造成了農村的凋敝。“鄉村空無人,無人去鄉村”,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缺少産業支撐,逐漸喪失吸引力,以致發展動力不足。人才聚則鄉村興,鄉村振興的核心就是人才振興,需要在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補齊人才短板,讓廣闊鄉村成為人才幹事創業的舞臺。

  培養“新”農民,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從2012年開始的歷次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農民”是和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目前來看,“新農民”群體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由傳統農民轉變而來,包括一直在鄉里務農的“本土能人”和“返鄉能人”等;二是受過專業教育甚至有出國經歷的青年群體,他們大多出身農村或與農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三是以資本投資人或委託人身份從事農業産業的人群,寄望在農村大顯身手。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農民”于他們來説,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身份和職業的區別在於,身份只能被動接受,但職業可以自主選擇。培養新農民,就是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加速農民職業化,引導人力資本歸農,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實現鄉村振興,億萬農民是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未來。培養新一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將為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目前,經過連續多年的培育,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已經超過1500萬人。日前,中國科協和農業農村部也宣佈,要啟動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計劃3年培養400萬“新農民”。“新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將顯著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築巢引鳳,讓窮鄉僻壤成創業熱土

  近年來,從“三區”人才支援計劃,到博士服務團、“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從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到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基層服務等,國家政策一直在鼓勵年輕人投身廣袤鄉村。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鼓勵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鄉村條件雖然不如城市,但每一項工作都關係國家政策落實,每一件小事都與群眾利益深切相關,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精彩舞臺。近年來,不斷有高學歷人才放棄城市生活,為鄉村建設奉獻青春與才智。如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黃文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埋頭苦幹,為百泥村的脫貧攻堅傾注心力。

  據統計,截至2018年11月,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740萬,非農創業人員達到300萬,增幅均保持在兩位數左右,其中包括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和科技人員,平均年齡40歲,高中以上學歷佔40%,他們正成為帶領農民致富的主力軍。在江蘇宿遷,2017年6月起創新實施“返鄉興村千人計劃”,迄今已選聘2600余名“新村幹”,創辦各類項目1600余個,帶動5萬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完善政策,讓更多“能人”紮根基層

  人才本身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難免會受待遇、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家大幅度提高農村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力度,但對吸引優秀人才來説,缺乏有效的配套機制。由於公共服務匱乏、存在文化隔閡等原因,農村也難以留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要讓人才留下來,關鍵在於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這需要制定産業發展、稅收優惠、社會保障、就業創業、醫療補助等政策,既為人才搭建大膽幹事創業的“平臺”,也為人才夯實安心追夢圓夢的“後臺”。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各項涉農政策一直都在強調要給廣大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的實惠。最為典型的就是家庭承包責任制,這個實踐創新把農民的勞動和收入直接聯繫起來,勞動産品“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讓農民收入增加、負擔減少,這是調動農民積極性最有效的手段。

  對年輕人來説,則要産業留人、環境留人。有調查發現,凡是能留住年輕人的鄉村,工作環境大都優美、體面,比如旅遊景區和田園綜合體等。這就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構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體系,讓新農人有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以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武曉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