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突破之後,中國商業航太如何“飛”得更高?

2019-07-26 14:1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有企業成功發射火箭,有企業低水準重復建設——新突破之後,我國商業航太如何“飛”得更高?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有企業成功發射火箭,有企業低水準重復建設——新突破之後,我國商業航太如何“飛”得更高?

  新華社記者胡喆、蓋博銘、李萌

  25日,中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成功實施首次入軌發射。此次成功,中國商業航太領域實現哪些新突破?我國商業航太領域正經歷何種“成長煩惱”?全球商業航太領域“百舸爭流”,我國企業如何發展壯大?“太空經濟”紅利離大眾還有多遠?

  中國火箭民企入軌發射首次成功

  此次發射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由航太民企、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火箭民企首次成功實施入軌發射,並實現“一箭雙星”。火箭採用三固一液的四級串聯構型,是截至目前中國民營商業航太界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

  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特聘教授張曉敏表示,此次“入軌發射”具有里程碑意義,表明中國民營商業航太運載火箭真正具備太空運送能力。

  此前,我國火箭民企已獲多項重大技術突破。

  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太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天鵲”TQ-12液氧甲烷發動機近日100%推力試車圓滿成功。同為民企的九州雲箭(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首臺全尺寸渦輪泵介質試驗今年也獲成功,標誌著中國在火箭發動機關鍵零部件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太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太公司已達百餘家。2018年中國商業航太領域融資額已接近36億人民幣,較上年增長67%。

  星際榮耀新聞發言人姚博文表示,民營企業相關業務高度整合,有利於突破固化的分工壁壘,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火箭成本。

  “吸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能拓展中國商業航太應用範圍。”藍箭航太CEO張昌武説。

  産業仍處“初創期” 低水準重復建設仍存在

  民營商業運載火箭已經上天,家門口的太空旅遊是不是也已近在眼前?

  “商業航太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姚博文表示,我國相關領域還處在“初創期”。

  近年來,國家發射場已向航太民企打開大門、民企研發的微納衛星成功上天、民企設計的火箭發動機核心渦輪泵成功通過測試……中國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到太空“創業”。多名專家提醒,雖然發展迅速,但我國商業航太産業與全球領先企業在“內力”方面仍存較大差距。

  從時間上看,比起國外領先企業十餘年的積累,國內火箭民企最長只有近五年的歷史,仍顯“資淺”。另一方面,由於相關領域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牽涉如國家安全等諸多重大事項,大大提高了企業與資本的進入門檻,減少了企業數量,使産業略顯“單薄”。

  此外,有專家透露,一些企業在發展思路與方式上也存在問題。中國科學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楊毅強説,存在個別企業熱衷於純概念炒作、擊鼓傳花式資本炒作,有的甚至借商業航太之名,變相跑馬圈地,行房地産之實。也有企業被資本利益“捆綁”,反覆進行低層次低水準建設,導致技術創新困難,陷入僵局。

  “中國商業航太發展,必須避免盲目擴張與低水準重復。”楊毅強説。

  降低成本、加速立法、強化創新助力發展“太空經濟”

  “太空對於大眾而言已不再遙遠。”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空間工程部部長張兆勇認為,商業航太是培育太空經濟的重要手段。

  日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等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旨在“引導商業航太規範有序發展,促進商業運載火箭技術創新”。業內人士表示,國家政策為産業爬坡過坎提供了重要助力,但商業航太發展依舊面臨一些現實問題。

  記者了解到,當前企業發射實務中,作為發射人的火箭企業除了要為客戶提供火箭定制、生産、發射、測控服務外,還需要承擔協調發射場及空域安全等服務內容。“這就好比要求一家運輸公司,不但要為客人運貨,還必須得修公路鐵路機場等設施。”一位企業人士説,“企業負擔太重”。此外,發射保險費用承擔方式不合理問題也備受關注。

  航太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雨霏認為,産業具體問題的背後是諸如市場化程度不夠,立法存在缺失,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她建議,應儘早出臺航太法,通過建立航太基本法治框架,明確部門職責,統籌各方資源,並依法建立健全商業航太市場準入退出、安全監管等各項重要機制。

  楊毅強認為,應將60多年積累的技術體系、産品體系、人才體系等傳統航太基礎,通過激勵機制,快速轉化成商業航太産業鏈體系和人才模式,再造商業模式、研製流程、供應體系。

  張兆勇説,隨著我國商業航太産業不斷壯大,全社會將越來越多地享受太空活動創造的産品和服務所帶來的便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