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北的“古早味”

2019-07-26 11:3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臺北,經常聽到“古早”這個詞,尤其常和吃的連在一起:古早味豆花、古早味蛋糕、古早肉卷、古早面線……許多食物都可以加上古早一詞。

  那它到底是什麼味道?朋友建議我去艋舺轉轉。

  艋舺,是指龍山寺周邊一帶,現在叫萬華區,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清康熙年間,陳天章等人申請設立的“陳賴章墾號”帶領福建民眾到這一帶開墾拓荒。當時的當地人用一種叫Mankah的獨木舟運載番薯、茶葉等土産到這裡交易,墾民就以“艋舺”稱之。

  艋舺一詞,因為以之命名的電影而被廣為人知,這一片的龍山寺、剝皮寮和青草巷等地也成為許多遊客的“打卡”勝地。

  據説全臺現有400多座龍山寺,艋舺龍山寺最負盛名,每年遊客絡繹不絕,香火旺盛。早年臺灣北部是一片蠻荒瘴癘之地,當時福建人前來墾殖,要穿越風急浪大的臺灣海峽,時有翻船喪生的事故,再加上當地環境險惡,人們總是會攜帶家鄉廟宇香火尋求庇護。經過多年開墾發展,艋舺地區聚落漸成,在清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民眾迎請福建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興建艋舺龍山寺。

  寺廟坐北朝南,呈回字形,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是典型的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廟宇盤龍飛鳳、色彩瑰麗自不必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寺廟前廣場上的鋪面石。粗略一看,除了多了些斑駁的裂紋,和普通的石頭沒什麼差別,但是背後的故事著實令人感嘆:原來,這些是泉州花崗岩,是當年福建人渡海來臺時壓穩船艙所用的壓艙石。200多年來,經歷天災人禍,寺廟經過多次重修,但兩岸同源的香火未曾斷絕,一直延續至今。

  從龍山寺出來,往東200米,就到了剝皮寮歷史街區。紅色的磚墻,古樸的木材,雕花的窗欞,這裡保存著完整的清代街道風貌。呂阿昌醫生宅、鳳翔浴室、長壽號茶桌仔店、秀英茶室……這些建築和店家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呈現出樸實典雅之美。遊客最青睞的取景地往往是拱形的“亭仔腳”,也就是海南、福建等地常見的“騎樓”。方正厚實的騎樓柱古香古韻,色彩鮮艷,立身街頭,來一張具有縱深感的照片,滿滿的懷舊風味,難怪許多文藝青年都會到此拍照紀念。

  要是説廟宇和街巷還難以品出古早味,那接下來的青草巷則可以帶給人久久不能忘卻的甘醇。

  挨著龍山寺的西昌街224巷就是青草巷,又短又窄的小巷子裏擠著10多家草藥店。據説,艋舺開墾之初,醫生很少,疾病又多,許多人就是靠著青草藥熬成的湯汁來抵禦流行疾病,因此這條隱藏著古老偏方的街,也被稱為“救命街”。現在這裡是全臺最大的青草藥集散地,還未走近,就聞到草藥清香。走入巷子,滿眼都是青的、黃的、灰的草藥,老仙草、南非葉、吊銅鐘……“消暑去火”“通血路降血壓”“排毒養顏”……店家貼心地在不同草藥前挂上名字和效用供顧客選擇。雖然早已過了靠草藥治病的年代,但清涼去火的青草茶依舊是許多人在炎炎夏日中的最愛,一杯青草茶下肚,全身煩熱一掃而盡。同時,這琳瑯滿目的草藥,也是觀光和教學的最佳現場。

  艋舺一圈轉下來發覺,古早味,不就是對歷史的傳承、對舊時光的追憶嗎?當然,臺北的古早味絕不只在萬華艋舺老城,它是一座古早與現代風格融合的城市,在高樓林立之中,信步穿進一條小巷,或許就會“聞到”古早味。(記者 程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