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糧食安全增強中國特色道路自信

2019-07-25 20:32:00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字號

  夏糧産量2835億斤,較上年增加58.6億斤,增長2.1%。早稻已收穫過半,秋糧作物長勢正常,全年糧食豐收基礎較好……上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糧食安全基礎夯實,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國民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提供了有力支撐。

  糧食安全歷來就是黨和國家頭等大事,手裏有糧方能心裏不慌。2019年我國夏糧産量再次豐收,表明可用耕地管理規範有效,高標準農田建設漸見成效,重大水利設施、主産區基礎設施建設等為糧食穩産增收提供持續有力支撐。夏糧生産的強健穩定態勢,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産規模、滿足人民群生活用糧、幫助糧區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糧食穩産增收,市場供給充足,對進一步穩定糧食産品及關聯産業市場物價、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糧食生産須臾疏忽不得、糧食安全片刻馬虎不得。立足人多地少基本國情,要用全球6%的淡水和9%的耕地資源,養活14億人口,一方面必須牢固樹立“18億畝耕地紅線”意識,依法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建設好8億畝高標準農田,確保糧食生産的土地這個根本基礎毫不動搖;另一方面,通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復等方式,將優質耕地穩定用於糧、棉、油、糖等種植生産,做好重要農産品的有效供給,保障中國人既能“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為糧食生産插上農業科技“翅膀”,讓科技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推進器”。連年來我國充分運用農業科技,糧食生産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穩産增收,有效避免竭澤而漁。2019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比2018年減少1.3%,但是單位面積産量卻比2018年增長3.5%。播種面積和單産量“一降一升”背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的普遍推行,適當減少糧食播種面積、主動增加優質高效農作物播種面積;在此同時,天氣預報、降水干預、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單位畝産量有效增加了12公斤。“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持續發展現代種業、實施重要農作物良種攻關,加強農機裝備研發及推廣、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以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將有效提升糧食生産效能,有助中國農業年年增産、年年豐收。

  作為14億人口大國,在著眼于長遠糧食安全保障中體現“中國智慧”。糧食産量連年增長、種類日益豐富,讓人民群眾吃得更營養、吃得更健康;糧食品質越來越好、結構愈發合理,有力回答了“未來誰來養活中國”質疑;深化創新實踐大糧食觀,從“單純以耕地生産糧食”到“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挖掘山林湖海草等資源潛力、推動食物來源多樣化,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消費的更多需求。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保持糧食供需動態基本平衡,切實保障糧食生産者與市場消費者權益,彰顯“中國人自己完全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堅定信心。

  展望未來,面對城鎮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帶動糧食需求量不斷增長趨勢,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於民”戰略,保證糧食生産和糧食安全相得益彰,體現中國特色糧食發展的道路自信,讓穩穩的糧食安全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穩健發展“壓艙石”!

  文/俞平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