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天宮二號回家光榮“隕落” 縱然功成身退我們難説再見

2019-07-21 14:2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于北京時間19日晚上21時06分,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天宮二號以一道絢爛的光芒消逝在大氣層,縱然是功成身退,仍然令我們難説再見。實際上,它飛行了2年零10個月,大大超過設計的2年在軌壽命,而且依舊狀態良好,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選擇讓它安全隕落呢?為此我們的記者獨家專訪了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

  繼續飛行佔用大量測控資源

  朱樅鵬介紹,天宮二號如果繼續飛行,就需要投入包括天基和地基在內的大量測控資源。這也只是繼續檢驗天宮二號的可靠性,而這已被大量的實驗所證明。

  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為了把這些資源,包括測控資源和人力投入到其他的型號任務裏面去,我們還是安排現在就讓它主動的離軌。”

  無地面測控支援將變成無控飛行器

  此外,天宮二號在太空中的安全穩定運作,還離不開地面測控系統的有力支援。在天宮二號近三年的飛行當中,地面上的大量技術人員一直在日夜陪伴著它。因此,天宮二號一旦確定不會有新的任務,就必須儘快讓它安全隕落。

  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你要不管的話,萬一它要在天上突發一些故障,來不及及時處理,就會失效,它就變成一個無控的飛行器。所以不是説不管,每天都要管,都要監視。”

  天宮二號回家:不説再見期待未來

  天宮二號2016年9月15日發射入軌到今天光榮“隕落”,總共在軌1036天。在這期間,天宮二號開展了10多項空中科學與應用項目,是載人航太歷次任務中應用項目最多的一次,創造了中國航太史上的多個第一。我們一起回顧天宮二號走過的不平凡歷程。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駐留30天中國載人航太最長紀錄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太員景海鵬、陳冬進入天宮二號。開始了長達30天的太空生活,創造了目前中國載人航太飛行時間最長的紀錄。

  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針對中期駐留,我們也就第一次進行了系統性的在軌宜居設計,使航太員在軌生活工作更加舒適,使航太員感到太空像個家一樣。”

 對接天舟一號首次“太空加油”

  在送走了第一批乘客之後,天宮二號于2017年4月22日迎來了它的第二個“小夥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它們之間要進行的是驗證“太空加油”技術。4月27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隨後,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還進行了多次分離和交會對接,進行了多次推進劑補加以及驗證了多角度空間交會對接、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技術。

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推進劑補加,也是我國第一次實現在軌兩個航太器進行推進劑補加。等於在空間實驗室階段,就提前在軌模擬空間站的工作模式,進行了多次的工作。”

世界首次載人航太量子密鑰分配

 在天宮二號上還開展了大量的空間科學試驗以及空間應用試驗。

  其中,“量子密鑰分配試驗空間終端”,以實現世界上首個基於載人航太空間平臺的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為目標,在地面站與目標飛行器之間建立起量子信道,為載人航太的空地間量子保密通信,以及未來的實用化天地一體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路建設打下基礎。

  最精準的鐘: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

  在天宮二號上面,還搭載著世界首臺空間冷原子鐘,它是目前人類研究出來的最精準的鐘,此前,太空中的熱原子鐘已達到300萬年誤差一秒的精度,而搭載在天宮二號上面的冷原子鐘更進一步,達到了3000萬年誤差少於一秒的超高精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