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到赤峰考察調研,傳遞著這些牽掛

2019-07-16 15:13: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赤峰市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沒想到,一年前她在全國兩會上邀請習近平總書記到赤峰看一看,總書記這次到內蒙古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了赤峰。《時政新聞眼》發現,總書記在赤峰的每一個考察點,都傳遞著他長久以來的牽掛。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時來到這裡,也透露著他與祖國北疆的特殊情緣。

  △視頻: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調研

  12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社區 “守望相助”的樣本

  內蒙古人口最多的地區在哪?赤峰。這裡的464.3萬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居住有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等30多個民族。總書記到赤峰,首先看的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社區——臨潢家園社區。

  △臨潢家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臨潢”二字取自臨潢府,即遼上京,以城臨潢水(西拉沐淪河)得名。臨潢家園社區位於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臨潢家園社區有蒙古族、壯族、回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畬族等1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27人。

  △臨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有一個民族服飾風情長廊,展示了社區12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社區的蒙古族、漢族同胞正在聯手製作刺繡作品《草原兒女心向黨》。(國廣記者蔡靖驫拍攝)

  在臨潢家園社區,還有一個創新之舉——民族融合小課桌。志願者教師給社區的孩子們開辦了鄉土地理、民族故事匯、創意手工、民俗文化、書法繪畫歌唱等課程。

  △當天,社區裏的小朋友們正在製作紅山蒙古族紙藝《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國廣記者蔡靖驫拍攝)

  △小朋友們做的是一種撕紙畫,通過把紙撕成不同的形狀大小,再重新組合粘貼組成,簡單有趣,還能鍛鍊孩子的手指靈活度。(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小朋友的作品《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央廣記者劉會民拍攝)

  在臨潢家園社區,習近平了解社區基層黨建、民族團結融合等情況。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他在春節前夕赴內蒙古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時強調,希望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這次他考察的臨潢家園社區,正是這四個字的生動寫照。

  一封回信與一支活躍62年的“輕騎兵”

  在習近平到訪臨潢家園社區時,黨群服務中心響起嘹亮的歌聲。赤峰市直屬烏蘭牧騎正在輔導興安街道的烏蘭牧騎隊員進行排練。

  △興安街道烏蘭牧騎。(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烏蘭牧騎正在排練《牧民歌唱共産黨》(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這是他們正在排練的《站在草原望北京》。(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産生活特點的文化工作隊,1957年誕生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2017年10月9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16名隊員聯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烏蘭牧騎的成長和進步情況。當年11月21日,習近平給他們回信,勉勵他們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排練廳裏張貼著蒙漢雙語的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15日上午,習近平在臨潢家園社區再次為烏蘭牧騎點讚。他説,烏蘭牧騎是內蒙古這個地方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接地氣,老百姓喜聞樂見,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要繼續大力提倡、支援、扶持和推廣。

  走進“中華第一龍”的故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赤峰,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的花崗岩山峰而得名,境內有8000年的人類文明史,紅山文化標誌性器物“玉龍”被史學界定為“中華第一龍”。這裡的赤峰市博物館展示了赤峰地區新石器時代、北方青銅文化、遼金時期及蒙元時期的幾次文化高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第二站就來到了這裡。

  △赤峰博物館,始建於1987年,館藏文物8萬餘件(組)。(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這是興隆洼遺址(距今約8000年)的熱氣球航拍照片。該遺址是目前國內第一個顯現出房址、窖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遺址的史前中華始祖聚落,被譽為“華夏第一村”。(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紅山文化的重要象徵就是這一件玉龍。它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

  △玉龍,高26釐米,原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在玉龍的背部有一條對穿單孔,如果以繩懸挂,龍的首尾恰好處於同一水準線上,可見孔的位置是經過週密計算的。這件碧玉龍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體積最大、製作最精良的龍形玉器。(資料圖)

  玉龍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71年初秋的一天,赤峰市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村民張鳳祥在平整樹坑時,發現了一塊“銹鐵鉤”。張鳳祥把它送給弟弟用繩子拖著玩。玩了幾天后,“鐵鉤”上的土銹漸漸脫落,露出墨綠色的晶瑩質地。經考古專家鑒定,確認屬於紅山文化,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在赤峰博物館,隨處可見玉龍的蹤跡。序廳背景墻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遼三彩,烘托的正是這條C字形的玉龍。(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三彩鴛鴦壺,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區王家店遼墓。這種陶瓷器稱之為“遼瓷”。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手法,又有自己的特點,被稱為“遼三彩”。(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紅山文化陶人,距今6660年-5000年,它在敖漢旗出土。從裝束來看,他應該是地位高的統治者或巫者。這件陶人是紅山文化發現的一尊最大最完整的復原陶人,被譽為“中華祖神”。(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這件陶鳳杯誕生於新石器時代中期,2004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解放營子。杯上鳳冠、翅、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頗為相似。《爾雅》中記載,鳳的雛形是雞頭、魚尾。這件陶鳳杯將鳳的雛形完全顯現,這在史前文物中是首次發現,因此有“中華第一鳳”之稱。 (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墓主人對坐圖。出土于赤峰市元寶山區沙子山元墓。因蒙古族有秘葬的傳統,元墓壁畫非常罕見。壁畫中男主人和男僕發飾,是元代蒙古族男子的傳統髮式“婆焦”,女主人身著左衽服飾。(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8年3月5日他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引用了這一説法。“華夏第一村”、“中華第一龍”等考古發現成果雄辯地説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共同體。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把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精神紐帶係得更牢固,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在赤峰博物館,習近平再談格薩(斯)爾

  2015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提到《格薩爾王傳》、《瑪納斯》、《江格爾》這三部史詩。去年3月20日,他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再次談到,中國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

  △在赤峰博物館的黃金長河展廳,展出了清代的格薩(斯)爾手抄本以及當代的格薩(斯)爾全書。

  《格薩(斯)爾》是由蒙、藏、漢民族共同創作的英雄史詩,講述了格薩(斯)爾降臨人間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諧相處、建設美好家園的英雄故事。“格薩爾”因為音譯不同,在內蒙古也被稱為“格斯爾”。赤峰市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爾的重要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格斯爾之鄉”,有很多著名的格斯爾史詩説唱藝人就來自巴林。

  △巴林右旗格斯爾説唱組合。(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這次來到赤峰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同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親切交談。當天,來自巴林右旗的9人説唱組合為習近平總書記表演了格斯爾史詩説唱。他們當中最小的11歲,最大的86歲。

  △説唱組合中最年長的金巴扎布老人今年86歲,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正在用蒙古族樂器低音四胡演奏《萬年花》。(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11歲的蘇利得正認真地為當天的表演做最後的練習。他從6歲開始學習格斯爾説唱。(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老中青少的混搭組合,讓珍貴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寶藏代代傳承。

  △來聽一聽悠揚的蒙古族樂器——篳篥。演奏者是旗級非遺傳承人布仁,今年50歲,他説,很多格斯爾説唱傳承人都會十多種樂器。(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正式演出前的合練帶您沉浸到格斯爾説唱的強大氣場中。2006年5月20日,格薩(斯)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15日上午,在赤峰博物館觀看一段説唱展示後,習近平説,我今天來看你們,就是要表明黨中央是支援扶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

  總書記再次來到了內蒙古的林場

  1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市喀喇沁旗繼續考察調研。

  △視頻:習近平深入喀喇沁旗林場農村考察調研

  喀喇沁,在蒙古語中意為“守衛者”。喀喇沁旗人口28萬,森林覆蓋率為57.8%。在馬鞍山林場,總書記重點了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並與護林人員親切交談。

  △馬鞍山林場始建於1962年10月,位於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南部,其中林地9.2萬畝、灌木林地1.5萬畝、主要樹種有油松、白樺等,具有“塞外黃山”美譽的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坐落于林場內。(央視記者薄書寧拍攝)

  馬鞍山林場近五年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面積5000畝。當天,林場技術員、護林員正在展開除草作業,為下一步人工造林做準備。

  △馬鞍山林場的造林護林員。林場有一支30人的半專業化撲火隊伍,一支40人的季節造林隊伍,一支45人的常年護林隊伍。(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進入林中與護林人員交談時穿過的山間草徑。

  在林場,習近平對護林人員説,建設祖國北方和首都生態安全屏障是戰略性的任務,是我們要世世代代做下去的事情。

  △馬鞍山林場的護林人員正在作業。(央視記者蔡靖驫拍攝)

  這並非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赴內蒙古的林場考察。2014年1月26日,他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地處邊陲的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林區考察。今年3月5日,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説,保護草原、森林是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

  開在庭院裏的座談會

  隨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街道馬鞍山村,了解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等情況,並同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座談交流。

  △馬鞍山村的葡萄園。山葡萄種植和鄉村旅遊是村裏的兩大支柱産業。(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馬鞍山村路邊的農家樂招牌。(央視記者申勇拍攝)

  在馬鞍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總書記察看了這裡的駐村幹部之家和愛心超市。

  △馬鞍山村駐村幹部之家。(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馬鞍山村愛心超市。這是一個不收現金也不用移動支付的超市。村裏把愛心企業捐贈的産品標價為分數。村裏依據村民們在遵紀守法、熱心公益、鄰里和諧、勤儉持家等方面的表現打分,村民們可以用積分來超市裏換生活用品。(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帶您逛逛愛心超市。(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愛心超市的“貨幣”——積分卡。(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馬鞍山村張國利家是一個十口之家,這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是家庭成員來自三個民族的融合之家,也是有著兩位退伍軍人的光榮之家。總書記同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座談交流就是在他家的院子裏。

  △張國利家的院子。(央視記者荊偉拍攝)

  △張國利大兒子張波和二兒子張良當兵時照片。

  △張國利老伴和兒媳正在做粘豆包。(央視記者荊偉拍攝)

  當天,張國利家還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她來到馬鞍山村是因為和總書記有個特別的約定。2018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趙會傑向總書記彙報了小廟子村的情況,並邀請總書記有機會去他們村看看。總書記説:“赤峰市我還沒去過,離北京還是比較近的,將來肯定有機會去。”

  △趙會傑聽説張國利家有不用沖水的“生物廁所”,産生了濃厚興趣。

  △張國利帶趙會傑看他家的新式廁所。

  △當天座談時,趙會傑用圖片給總書記展示了小廟子村村民改造後的廁所。

  △趙會傑向總書記報告,小廟子村也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了。

  當天,除了趙會傑,林西縣二吐鄉西山根村黨支部書記劉佔林、阿魯科爾沁旗紹根鎮莫力黑圖嘎查黨支部書記劉玉,以及河南街道、馬鞍山村的幹部、致富能手也與總書記面對面做了交流。

  習近平在座談時説,中國共産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黨,我們要永遠獲得人民群眾支援擁護,就必須永遠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這是張國利一家送走總書記之後的合影。他們面前的桌子,就是當天總書記與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圍桌而坐的桌子。

  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的考察調研仍在繼續。

  監製/申勇 張鷗

  記者/沈忱 龔雪輝 王卉 鬱振一

  編輯/毛亞偉 黃緒甜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