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個警察有“面子”——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李樹榦的故事

2019-07-15 20:0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南京7月15日電 題:這個警察有“面子”——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李樹榦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江蘇揚州市寶應縣氾水鎮派出所氾光湖警務室的警察李樹榦卻深得群眾信賴。他是群眾口中的“大老李”,靠著自己的“面子”,化解了6000多起矛盾糾紛,刑事發案率長期在全市保持最低。

  2019年6月25日,這位堅守孤島21年的社區警察獲評中組部、中宣部組織的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主動留下,堅守孤島21年

  7個行政村、63平方公里,這是原氾光湖鄉的轄區。警力配置是一個派出所,五名警察。1999年,氾光湖鄉被撤並,只留下一個警務室,一名警察。

  誰留下?氾光湖鄉位於孤島,進出全靠擺渡,一直到2014年底才建了橋,條件十分艱苦。“撤並以後,這裡文化娛樂什麼都沒有,到了冬天,大街上連人都看不到。”李樹榦坦言,當時他也想走,“誰都想到鎮上去。”

  但他最終主動選擇了留下。“鄉里的七所八站全部撤了,只有公安一個警務室。我情況比較熟,群眾有事可以找我。”李樹榦説,“是我的事,我辦,不是我的事,我找相關部門辦。”他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群眾的事他都不推,光為村民到府送證就達8000多次。

  為了讓群眾辦事方便,李樹榦走遍了每一家農戶,每一條漁船。“我不可能記得每一戶人家,但我可以讓他們都知道有我這個警察,有什麼事情來找我。”

  原來有事大家還可以分擔,現在李樹榦成了氾光湖轄區唯一的“公家人”。為了兌現對群眾的承諾,21年間,他頂風冒雨,進村入戶,為民解憂。他個子高大,群眾都親切地叫他“大老李”。“提到‘大老李’,大家都豎大拇指。”新蕩村村民華佔榴説,“雖然他是警察,但我們都當他是自家人。”

  群眾信任,幹部就有“面子”

  農村的事往往瑣碎而難解。但李樹榦的“面子”很大。“‘大老李’説話管用。”氾西村村民石衛強説,“他一齣面,大家都服。”

  “群眾工作沒有什麼訣竅。”李樹榦説,“就是深入群眾,多換位思考,多用群眾語言,處事一碗水端平,贏得群眾信任,幹部就有面子。”

  幾年前,氾光湖鬧水災,牌坊村兩個組因為排澇的先後次序發生矛盾,隨時可能發生械鬥。“五組地勢低窪,先排水,六組後排水。”趕到田頭的李樹榦説。大家當時都愣了,因為他家的田就在六組。村民們很快放下爭執,迅速投入排澇。

  為了群眾的事,李樹榦付出了很多。平時他基本都在轄區,唯一的一次請假是女兒遭遇車禍,被送往上海急救。可是就在照顧期間,他接到電話,要趕回去處理一起因為圍網拆除引起的糾紛。

  “當時有關部門已經協調了幾次,都協調不下來。女兒問我,就沒有其他警察了嗎?我説,我情況比較熟。”李樹榦回憶,他走的時候,沒敢看女兒一眼,到了車上,眼淚唰一下就流下來了,“控制不住,女兒縫了48針,她也需要我。”

  腿長一點、嘴勤一點、眼睛尖一點、耳朵靈一點、腦袋快一點。這是李樹榦總結的工作心得。車棚裏擺放著5輛騎壞的自行車,見證了他的足跡。現在他還保持了這個習慣,“不下去走一走,渾身不舒服”。

  不忘初心,把群眾事當自己事

  今年60歲的李樹榦,有36年的黨齡。他把自己的黨員身份看得很重。“任何時候,不能給黨丟臉。”李樹榦説,黨員就要為群眾多做事,每一個黨員都關係到黨組織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氾光湖轄區內的金寶漁村,40多戶漁民長期生活在高郵湖上。為了漁民的生命財産安全,李樹榦多次向上級部門建議建設避風港。現在避風港已經建成,水、電一應俱全。“有什麼問題,他都幫著我們解決。”漁民沈洪祥説,“群眾心裏有桿秤,他是真把群眾的事當自己事。”

  記者在採訪中,當地群眾都為“大老李”點讚。“他一有空就往下面跑,這裡的風土人情,甚至每個人的性格他都很熟悉,家長裏短、鄰里糾紛,哪有矛盾,哪就有他。”警務室輔警楊躍庭説,他處理問題,不是靠警察的權力,而是靠人格的魅力。

  “為群眾服務,沒有捷徑可走,就要多往群眾家裏跑,多聽群眾的想法,和群眾打成一片。”李樹榦的話很樸實。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