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大力推進文物騰退 老城保護展新風貌

2019-07-12 10:5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電 題:北京大力推進文物騰退 老城保護展新風貌

  中新社記者 杜燕

  在北京市什剎海東側,煙袋斜街37號,是建於明代的廣福觀,曾一度是民宅、酒吧、餐館。經過修繕後成為公共文化資源的廣福觀,11日又多了一個“身份”——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今後將向中外遊客展示北京城“建都所依”的故事。

  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更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然而,由於歷史原因,許多文物建築被佔用,或居住或辦公,損害狀況比較嚴重。

  騰退文物,讓文物重煥光彩,任重道遠。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2016年,該區啟動了《北京市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根據計劃披露的調查數據顯示,西城區有363處不可移動文物,作為“大雜院”用於居民居住、處於不合理使用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可移動文物165處(佔總量的46%)。

  打造古都風貌“金名片”,首先要把文物從不合理佔用中解脫出來。然而,文物騰退首先難在産權關係複雜,有公産、私産、軍産、單位産等。

  西城區從難處下手,啟動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文物騰退保護計劃,擬從2016年至2020年投入超百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資金,以47項直管公房類(一項1949年後逐漸建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保護工作為重點,推動不可移動文物騰退保護。

  兩年過去了,這場大規模文物騰退工作成效顯現。北京市西城區區委書記盧映川11日表示,該區從直管公房入手,實施了47處文物騰退項目。同時,結合大運河及北京中軸線申遺重點工作,新增5處文物騰退項目,共計實施52處文物騰退項目。目前,這些項目騰退比例達90%。其中,京報館(邵飄萍故居)、紹興會館等28處文物全部實現騰退。

  騰退,只是邁開文物保護利用的第一步。如何在恢復古都風貌、升級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時,兼顧改善民生?

  據介紹,面對較大規模的騰退空間,西城區用於發展金融、科技、文創等高精尖産業;規模較小的騰退空間,主要用於改善生態環境、拓展綠色空間,也用於補足民生短板,優先用於便民商業、養老健康、文化服務和居民停車等。

  盧映川指出,該區積極推進騰退後文物的合理使用,特別是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在探索文物活化使用方面進行有益嘗試。

  像“中國近代刑法之父”沈家本故居全部46戶居民騰退,經修繕後與最高法院合作,設為專題博物館,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展示基地;與北京出版集團合作,將永定門公園內的佑聖寺開闢為北京十月文學院,為公眾提供文學沙龍、文學作品朗讀會等文化活動和文化空間等。

  此外,西城區打造了北京坊、雁翅樓等一批新的城市文化地標。如今,行走在“中國式生活體驗區”的北京坊,眼見百年勸業場、星巴克旗艦店等中西建築風格融于一體,讓人很難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衚同裏房屋破舊、業態陳舊的景象。

  “老城保護與復興切實展現新風貌。”盧映川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文物騰退收尾工作,逐一破解制約收尾的疑難問題。同時,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資源利用中來,打造更多優質項目,實現文化傳承傳播價值最大化。(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