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色種植産業——雲南昭通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2019-07-11 17:5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昭通7月11日電(陳穎)雲南昭通,地處雲、貴、川三省交匯處,96.4%為山區或半山區。這裡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國家級貧困縣有10個,其中深度貧困縣7個,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當前,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這是一場硬仗,而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便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雲南昭通便是其中之一。為打好這場硬仗,昭通市因地制宜,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産業,大力發展蘋果、天麻和方竹等高原特色農業。從2014年到2018年,昭通市貧困人口從184.37萬下降到58.83萬人,累計減貧人數125.54萬人。發展特色種植産業,雲南昭通找到了脫貧攻堅的“金鑰匙”。

   老産業+新技術 精準脫貧有“出路”

  “賣了賣了,你們看到的這一千畝已經全部被東莞那邊訂走了。”筆者剛來到蘋果園,就聽見昭通市昭陽區永豐鎮黨委書記馬昌化興奮地喊道。與常見的蘋果樹不同,這裡的蘋果全部長在齊人高的矮株上,矮株由木樁固定好,呈列狀分佈。每一株蘋果樹的根部分佈著黑色細管,固定時間進行滴灌。據介紹,這便是昭陽區引進的矮砧密植蘋果種植技術。昭陽區緯度低、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蘋果種植歷史已有180年。然而,此前由於種植技術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昭陽蘋果一直被認為是“好吃但難看的醜蘋果、野蘋果”,難以進入高端市場,影響了當地群眾的收入增長。為了打破這一局面,昭陽區優化種植模式和技術,對老蘋果園進行改造提升,並引進國內領先的蘋果種植企業建立蘋果示範園。“我們這個矮化樹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高品質。75%的營養都用來長果實了,”永豐鎮海升現代蘋果示範基地負責人李炳偉説,“其他特點包括産量高、收回成本快、省肥、省水、省地、省人工。”據介紹,昭陽蘋果種植三至四年後即可進入豐産期。豐産後畝産量能達到5.23噸,有力推動了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筆者來到了其中一處蘋果扶貧産業園。該産業園佔地約三萬多畝,覆蓋16個鄉鎮一萬五千多戶貧困戶,共6萬多貧困人口,由陜西海升集團和昭陽區農投公司合資組建的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規劃建設。“大家看到的這個樹是今年三月、四月剛種下去的,明年就可以挂果了,”馬書記説道,“建檔立卡戶可以在果園裏務工,同時公司股份的30%今後也將反哺給他們。”據悉,貧困戶的收入主要來自土地流轉費用、務工費用以及蘋果豐産後的分紅。土地流轉費為每畝800元,果園務工平均工資為每天80元。此外,蘋果豐産後,農戶每年能獲得約6%的資産收益。每人平均創收每月2500元左右。明年,該産業園蘋果種植面積將達到五萬多畝,覆蓋周邊更多鄉鎮。目前,整個昭陽區蘋果種植總面積已達50萬畝。“我們非常有信心,可以説是昂首闊步地邁入小康生活。”馬書記表示。

  新産業+原生態 脫貧致富開闢“特色路”

  彝良縣小草壩鎮位於昭通的東北部,是典型的高寒農業鎮。以前這裡的農戶以種植玉米為主。“我們算了一筆賬,種植玉米的話,減去勞動力和其他成本後,每畝地只有34塊錢的收入。改種竹子的話,每畝地的純收入能達到1300到1500塊錢。”小草壩鎮黨委書記董建華説,“竹子的生長週期有60年,且豐産以後收入穩定。”夏風陣陣,竹海聲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成了小草壩竹産業發展的真實寫照。目前,小草壩鎮有建檔立卡戶2723戶,已脫貧2308戶,家家戶戶都種上了方竹。去年累積收益面積達4萬畝,戶均增收9098元。除方竹外,小草壩鎮村民還掌握了另一“法寶”——林下倣野生天麻種植。農戶們先將天麻種子種在林地裏,經過一年半的時間,種子發育成白頭麻(俗稱紅嘴麻),農戶們再將其移栽到另外的林地裏,放入木材和蜜環菌以供給其營養生長繁殖,一年後新麻(俗稱商品麻)長成,就可以進行採挖了。為充分利用土地空間,農戶們可以在新種的竹林裏,即竹林成林前5年,進行天麻育種。在小草壩,建檔立卡戶每種植一畝天麻,政府補貼500元。接受技術培訓後,還可享受200元的一次性獎補。“現在小草壩已經實現了戶均兩畝半的天麻,七畝的竹筍,戶均收入能達到每年3萬元,”董書記笑著説,“冬天下著雪,家家戶戶都出來挖竹筍。採完竹筍,接著還可以種天麻。最高興的是老百姓,老百姓高興,我們就高興。”這就是彝良縣小草壩鎮的脫貧致富“特色路”。彝良縣小草壩鎮計劃於今年徹底脫貧“摘帽”。昭陽區和彝良縣的脫貧工作是整個昭通脫貧攻堅戰的縮影。去年,昭通“摘帽”貧困縣2個。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33.58%降至12.49%。今年,昭通市將實現7個縣區“摘帽”,40.07萬貧困人口脫貧。引進新技術,升級老産業;融合原生態,開發新産業。昭通的特色種植産業發展斬斷了“窮根”,為當地群眾找到了一把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