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以創新引領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高品質發展既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也是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製造業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眼下,我國製造業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製造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
從全球製造業競爭態勢來看,製造業國際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一是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加強對先進製造業前瞻性佈局,搶佔未來産業競爭制高點。美國在發佈《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後,近期又發佈《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力戰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發展人工智慧、先進製造、量子科技和5G技術等關鍵領域;德國近日發佈《國家工業戰略2030》,強調要堅持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英國、日本也相繼推出了各種“再工業化”戰略。
二是創新成為推動製造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全球製造業進入新一輪技術升級週期,創新促進製造業重新洗牌。資訊技術、人工智慧、雲計算和綠色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製造業生産組織和管理模式變化;數字技術應用和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促進製造業與物流、服務一體化聯動發展。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了製造業的生産力。
三是製造業競爭力從成本優勢轉向效率優勢。製造業成本優勢發生較大變化,大部分國家的製造成本上升,必須依靠提高效率抵禦成本增加。
四是國際製造業的貿易規則正在變化。貿易保護主義與區域自由貿易並存,部分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和區域貿易協議,重塑地區間經貿關係。這些規則變化將對國際經濟格局、發展方式、産業鏈佈局産生影響。
從國內發展環境來看,我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步轉換。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支撐製造業發展的條件發生變化。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各種要素的成本增加,低成本優勢減弱;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壓力加大;新增適齡勞動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下降;投資收益下降,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新動能正在培育。這些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給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帶來了新挑戰,也提出了新要求。
另一方面,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發達國家採取各種措施提高製造業競爭力,促進製造業回流。同時,周邊發展中國家利用成本優勢,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參與製造業價值鏈的分工,吸引外國製造業投資。製造業産業鏈佈局進入調整期,高端製造向人才、資金和技術密集的地區轉移,低端製造向成本低、營商環境好的地區轉移。
總的來看,當前我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從成本競爭優勢向創新和效率優勢轉變,從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從主要競爭優勢來看,一是擁有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規模,具備比較完整的産業鏈和配套能力。二是企業創新能力逐步提高。我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部分企業進入行業技術前沿。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增長快於工業平均增長。三是人力資本品質不斷提升。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居世界前列,我國每年還有約800萬新增大學生。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本比較充足的優勢,把勞動力成本優勢儘快轉為人力資本優勢。
當然,也需要看到的是,我國製造業發展還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比如,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基礎工業薄弱,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勞動力成本增長較快,新一代勞動人口的擇業標準變化,製造業招工難,高技能人才短缺;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作用有待加強;企業管理水準有待提高;要素成本增長較快,低成本優勢削弱;等等。這些問題必須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來化解,從而全面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
科學認識高品質發展的意蘊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關係到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全局。我們要從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來認識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內涵。我認為,所謂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不是僅僅指要構建高品質産品體系,而是指更廣義的高品質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用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産出。隨著要素成本的增加,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優勢減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和效益,不斷增強製造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二是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目前,居民消費需求正在處於從量到質的升級,居民消費需求多樣化,對消費品及服務的種類、品質、安全、效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而製造業低端供給過剩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因此,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不能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新階段,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要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優化經濟結構。新時期,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實現産業價值鏈升級。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發展效率;加快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促進公平競爭的規則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市場,促進要素流動,優化産業空間佈局。
創新驅動是“牛鼻子”
總的來看,要實現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創新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牛鼻子”。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提升供給體系的品質效益。
第一,構建製造業的創新體系。一是合理確定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定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二是加強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構建産學研用密切合作的行業共性技術平臺,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共性技術供給能力。三是因地制宜打造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各類主體協同創新,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製造業集群,完善製造業供應鏈。四是培育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完善智慧財産權交易市場,鼓勵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化。五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和技術推廣的投入,促進新技術産業化應用和推廣。
第二,加強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培育新型産業。當前,招工難和環境約束倒逼企業向自動化、數字化和綠色發展轉型。要加大智慧化裝備和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增加技術供給能力;大力發展自動化和綠色發展的專業服務業,為企業自動化和綠色發展,提供從設計、製造到安裝、售後服務的一體化服務,提高企業自動化和綠色發展的效率;建立企業品質管理體系,提高企業品質管理能力和水準。
第三,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夯實人才基礎。創新需要各層次人才,不僅需要科學家、研發人員,還需要大批高素質的一線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要構建適合科研人員、企業家、管理人員、技能工人等各類人才的薪酬體系和收入增長機制,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製造業。建立多層次人才政策,改進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用人機制,發揮市場和用人單位在評價和引進人才中的作用。培養新一代製造業職工隊伍,改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適應新技術變化的人才。
第四,營造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制度環境,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一是建立激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以環境、安全、品質等標準為市場準入和監管的手段,提高製造業發展品質,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廣新技術。打破地方保護,嚴格公平執法,為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各種技術路線的企業提供平等獲得創新資源和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對新産品、新模式和新産業,允許先行先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及時總結經驗,掌握規律,逐步規範。二是建立健全公平、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創新政策環境。加強創新導向的普惠性政策,切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支援企業技術創新和傳統産業改造。加強需求導向政策,為創新企業疏通市場渠道。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適應創新鏈各環節的資金需求。三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和法治環境。要進一步放鬆市場準入限制,有效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提高侵權成本,降低維權成本,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和運用。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構建誠信社會,降低社會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