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探尋文明聖地的“秘密”

2019-07-08 11:0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杭州7月7日電(張斌)隨著位於杭州市郊西北部的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7日,以遺産價值闡釋和遺址體驗相結合為設計初衷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下稱遺址公園)面向公眾有限開園。

  遺址公園再現了良渚都城水草豐美、河網密布的水鄉澤國風貌,參觀者可在此“穿越時空”,在科技體驗、模擬場景幫助下感受塵封千年的良渚往事,亦可見證在此持續開展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斷探索中,走近這一文明聖地的不盡“秘密”。

  都城遺韻:佔地廣闊 水草豐美

  遊覽遺址公園,觀光車是無法離開的交通工具——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達14.33平方公里,當下開放的城址區面積3.66平方公里,超過17個國家體育場(鳥巢)大小。

  遺址公園負責人王剛介紹,城址區是良渚古城遺址核心部分,設置城門與城墻、河道與作坊、莫角山宮殿、反山王陵等十大片區。“在考古研究基礎上,遺址公園建設時以遺址本體保護為主,通過深挖遺址文化內涵,系統梳理遺址區內環境,大量運用綠植標識遺址本體,希望著力恢復良渚時期的古地貌環境。”

  乘車穿行于遺址公園,放眼望去,林木繁茂的地形起伏不定,植滿三葉草“標識”的城門、城墻仍能窺見當年氣勢;模擬復原的良渚古建掩映從中,與稻田一起,分佈河網兩側;白鷺或三兩成群挺立田間,或低空掠過眼簾……徐徐風中,一幅水鄉澤國風貌驟然眼前。

  “良渚古城遺址所展現的‘水城’規劃格局與營造技術,反映了人們在濕地環境中創造的城市和建築特色景觀。”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文物與遺産管理局副局長孫海波説。

  回到“過去”:體驗“古今技術”

  遺址公園裏,供參觀者進行體驗的場景並不鮮見。

  在訪客中心,一款名為“5G+AR(增強現實)魔鏡”設備可通過紅外深感攝像頭識別人體姿態,為“魔鏡”前的人穿上良渚國王或王后的服飾及玉飾;通過“5G+MR(混合現實)”設備,參觀者可通過手勢交互,觀察甚至“接觸”立體化的部分珍貴文物。

  在河道與作坊區域,園方根據考古發現復原作坊區繁榮的生産場景,通過人物雕塑,展示加工玉器、漆器、石器的各工序。參觀者還可學習良渚先民,“加工”製作玉鳥、玉壁、漆器等。

  “這是對文化遺産資源保護展示利用的探索創新,能夠讓良渚古城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不斷傳承永續。”王剛説。

  文明聖地的不盡“秘密”

  被譽為文明聖地的良渚古城遺址,如今仍有待解之謎。

  以良渚文明的一大重要特徵——玉器為例,在被認為葬有良渚國王及王后的反山王陵,出土的1200余件(組)珍貴文物中,玉器佔90%以上,其中代表性玉器“玉琮”的神徽需經數倍放大方能看清其紋路。

  “良渚遺址共出土玉器超萬件,但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玉礦。”孫海波介紹,除這一待解之謎,目前由於缺乏實證,後世對良渚先民的服飾形象、良渚古城的宮殿建築結構、良渚文化衰弱原因等仍然認識模糊,“這類‘秘密’,不僅是專家與考古工作者們的努力方向,對於遺址公園的參觀者來説,也是一大吸引點。”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介紹,遺址公園目前僅是基礎性展示,若明年有新考古成果出現,遺址公園內涵就會被不斷豐富。待遺址公園建設完成,多年來的考古成果將正式生動展現于大眾面前。

  “我們要儘量通過考古,逐漸地把歷史真相一片片地揭示明白,並通過對外開放的形式,讓人們了解過去。”劉斌説。(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