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愛國情 奮鬥者】潤滑實驗室:60載薪火相傳 潤物無聲

2019-07-07 12:0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上世紀五十年代,為響應黨和國家支援大西北工業建設的號召,許多産業工人和知識分子來到祖國西部。這其中,有一個被稱為“108將”的科研團隊,他們從海濱大連來到甘肅蘭州,在這裡默默堅守、薪火相傳,開創併發展了中國的固體潤滑事業,為航空航太等國家重大工程奮鬥了六十年。

  劉維民和實驗室團隊正在研究的是探月工程的固體潤滑項目。所謂固體潤滑,就是利用粉末、薄膜等固體材料來減少接觸面的摩擦磨損,也是航空航太等特殊環境中必須使用的潤滑技術。

  劉維民的驕傲,來自潤滑科研人員半個多世紀的開創探索與不懈奮鬥。1958年,在“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下,中科院石油研究所潤滑等三個研究室由大連西遷蘭州。

  懷揣“科學救國”夢想剛剛留學回國的陳紹澧是“108將”中的一員,也是我國固體潤滑學科的開創者。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當時中國的航空航太事業還一片空白,中國自行研製的潤滑脂還如自行車用的黃油一樣簡單,在空間的真空環境中會瞬間失效。但是陳紹澧科學地預見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對潤滑材料的新要求,率先開啟了我國固體潤滑材料的研究。

  1967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研製進入關鍵階段。然而,衛星天線的導電潤滑成為一大難題,直接決定著衛星在空間能否正常工作。憑藉陳紹澧和同事們打下的學科基礎,科研團隊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沒有設備,就用舊機床進行改造;沒有材料,他們就用廢品改制。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太員首次太空出艙,展開一面中國國旗之後,還從飛船外收回一個“小方盒”。這就是潤滑團隊創新設計的外太空暴露材料試驗。

  根據規劃,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蘭州化物所的潤滑實驗室裏,也進入到了最緊張的攻關階段。因為僅僅是空間站的對接部分,就有幾十種上百個部件需要在實驗室裏進行不同的潤滑處理。

  六十載薪火相傳,將國家的需求和學術追求統一,中國潤滑材料的科研開發從無到有,如今已佔據國際領先地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