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挪窮窩、換新顏 易地扶貧搬遷拓寬群眾致富路

2019-07-05 16:45:00
來源:
字號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沿著蜿蜒的鄉村道路,走進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坪頡嶺村三個安置點,環境優美、綠樹成蔭,一棟棟紅瓦白墻小院錯落有致,一排排鄉間路燈整齊劃一,一張張臉龐喜笑顏開,這便是易地扶貧搬遷後頡嶺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幾年前,頡嶺村安置點的76戶村民還分散居住在13個溝壑梁峁之中。由於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道路狹窄崎嶇,雨天道路濕滑泥濘不堪,甚至部分村民時常斷電。精準扶貧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為原先分散居住的村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他們走出了一條整鄉易地扶貧搬遷的新路子,搬走了窮根,搬來了幸福和希望。

  據了解,近年來頡嶺村對安置區住宅及道路周邊的荒山集中綠化,採取新植、補植、封育等措施,栽植油松、雲杉、山毛桃等樹種13.66萬株,面山綠化500余畝,安置區綠化2290平方米,真正實現了優化美化森林資源,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同時,從窮鄉僻壤搬到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的安置點生活,是好多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年74歲的馬明寶是村裏的貧困戶,記者見到他時,是在合作社的養殖小區。馬明寶和老伴兒2015年搬到了安置點,“一共掏了1萬多元,就搬到60平米的新房,其他都是國家補貼的”,馬明寶告訴記者,他通過村合作社養了兩頭牛,種了十畝玉米。談到自己的生活情況時,他顯得信心十足。

  峽門回族鄉文化服務中心主任王飛告訴記者,在易地搬遷過程中,貧困戶出的錢很少,自籌不到1萬就可以搬到新居。據了解,該村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創新方式促增收,拓寬群眾致富路。按照“一村一品産業發展理念,在安置區建設肉牛養殖小區3處、單列式養牛暖棚60座,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積極推行“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入社貧困戶69戶,實施頡嶺利民合作社養殖小區建設項目,全村肉牛産業規模持續壯大,每人平均畜牧收入佔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以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為突破口,緊抓落實農村“三大革命”,採取農戶自掃、專人清掃、集中清運的模式,實現垃圾收集、運輸、處理一體化運作。加大農村衛生改廁力度,計劃實施改廁70戶,目前已完成56戶,積極開展創建“清潔村莊”示範村,全方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同時,對遷出區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採取大戶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種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種植柴胡、黨參等中藥材,初步形成了“牛、林、藥”等特色優勢明顯、産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産業格局,進一步拓寬了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據了解,頡嶺村轄7個村民小組159戶526人,耕地總面積4237畝,每人平均耕地8.5畝,均為山地梯田。2013年底,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68人,貧困發生率50.76%,截至2018年底剩餘貧困戶5戶11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16%。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