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強勢圍觀!太行山披上銀色“鎧甲”

2019-07-04 10:58:00
來源:軍報記者
字號

  峭壁如林,層巒疊嶂,這是記者來到太行山後最直觀的印象。

  不過,讓記者沒想到的是,在巍巍太行山上,竟然有一道別致的風景——閃著銀色光芒的“鎧甲”!

  7月3日,記者跟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採訪團來到位於太行山深處的左權縣連壁村。站在一處高地,不遠處的山坡上成片成片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舉目望去,好像給太行山披上了銀色的鎧甲,威武壯觀。

  太行山脈,自古便被視為兵家要地。提到太行山,可能很多人腦海中會響起那首熟悉的旋律——《在太行山上》,也有很多人會想到那段永遠銘刻在每個人心中的那段烽火歲月。

  1937年秋天,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誓師整裝,東渡黃河奔沙場,在華北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蟠洪河畔的隆隆炮聲,黃崖洞邊的激烈槍鳴,演繹出“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的澎湃,也迸發出“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的豪邁。

  1940年,太行軍民用一往無前的氣魄,發動了痛擊敵寇的百團大戰。“千山萬壑,鐵壁銅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時過境遷。現如今,站在太行山一隅,映入眼簾的是蔥蘢綠意,是太行山的鄉親揮動鋤頭的背影。當年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另一場戰鬥早已在新世紀悄然打響——脫貧攻堅。

  您可能不知道,連壁村的這片銀色“鎧甲”正是他們贏得脫貧戰鬥勝利的“利器”之一。

  2017年,連壁村28.8MW光伏電站項目開始實施,第二年7月並網發電,利用荒山荒坡近2000畝,項目年收入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帶動左權縣98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直接為村集體每年增收30萬元。

  連壁村黨委書記郭應林,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他聽著父輩們講的抗戰故事長大,目睹了因為貧困使這片紅色熱土變得荒蕪。從1990年開始,郭應林成了脫貧戰鬥的“先鋒”——種核桃、種雜糧、種藥材。

  一晃過去了近30年,革命的故事還在代代流傳,昔日荒涼的太行山已成為郭應林和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主戰場——滿山遍野的核桃樹讓每個人的腰包都鼓了起來,立體種植的雜糧和中藥材也成為這個小村落的創收産業。

  流轉土地、入股分紅、資産收益,更多貧困群眾有了穩定脫貧的依靠。那些曾經的荒山禿嶺,如今種滿“搖錢樹”,鄉親們都説:“這是國家給咱建起的‘綠色銀行’”。

  曾經,巍巍太行山是抗擊侵略者的天然屏障。現在,壯美太行山又成為鄉親們致富的主場。

  山風呼嘯,烈日當頭。一如多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勝利終會到來,現在,唱一曲悠揚的“開花調”,脫貧攻堅也勝利在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