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感動 | 高山牧場上一守就是26年,這位哈薩克族黨員究竟為了什麼?

2019-07-03 13:55: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生活著這樣一群哈薩克族遊牧民族,畜牧業是他們的主業,為保證牲畜生長繁殖,牧民們世世代代隨季節變化而轉移草場放牧,被稱為世界上搬家最勤的民族。

  

  2016年3月4日,努爾江趕著牦牛翻越冰大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劉建 供圖

  每年11月前後,為躲避寒冬,及時為牲畜提供優質牧草,哈薩克族牧民攜帶自家牲畜轉場到位於團部東南部100多公里外的博孜阿德爾冬草場,這裡是七十八團最好的天然冬草場,可利用草地120萬畝,哈薩克族人稱它為“冬窩子”。

  然而,去往“冬窩子”的路並不容易,途中要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冰大坂。冰大坂上有厚厚的冰層,終年積雪不化,沒有路標行進艱難,轉場一次最長要一週,還要隨時面臨狂風、雪崩的威脅。

  由於戰線長、路途險,團場在“冬窩子”必經之路上設立一些牧點,他們稱之為“點家”,為往來牧民和牲畜提供接待、暫住並保護草場。

  哈薩克族黨員努爾江吾任太的家就是“點家”之一,他的家在團部以南60公里、海拔2300多米大山深處的阿尕西庫拉,被過往牧民稱為高山牧道上補充給養的“兵站”,努爾江就是“兵站”裏的“保護神”。

  

  努爾江與父親吾任太熱汗拜(左)和母親合影。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見不得牧民的牲畜有危險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努爾江父親吾任太熱汗拜響應團黨委號召,來到大山深處的阿尕西庫拉為連隊“看點”。1983年,年僅10歲的努爾江跟隨父親生活在這裡。1990年,努爾江開始接觸“點家”工作。

  1992年,由於身體原因,吾任太退休。“點家”離不開“看點人”,連隊先後安排四任“看點人”,深山的寂寞、工作環境的惡劣、工作任務的艱難,讓他們最長不超過半年就相繼離開。

  此時,努爾江提出要接父親的班。“點家”工作辛苦,山上生活艱苦,不通電,沒有自來水,能靠太陽能發電,山水、泉水,甚至將冰化成水使用。“你既然留下,攢下的口碑不能在你這丟了,再辛苦也堅持,不能辜負組織的期望!”吾任太心疼兒子努爾江,但仍鄭重地告訴他。

  1993年,努爾江正式成為“點家”負責人。26年來,努爾江堅守高山牧道,守護一方轉場牧民和牲畜的安全。1996年,努爾江成為團場正式職工。

  

  每次轉場前,努爾江都走在最前面踏雪開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劉建 供圖

  每年轉場前,他總是第一個來到“點家”,冒著生命危險在冰大坂踏雪開路,樹立路標,為過往的牧民和牲畜指引前行方向;牧民和牲畜遇到危險,他會第一時間出現並施救。無論多晚,有牧民投宿,他和妻子都熱情招待;牧民的牲畜掉隊了,他用自家優質草料餵養並如數奉還;牧民糧草短缺,他免費提供不收分毫……

  “好人”,是牧民們對努爾江的評價,這些無償付出的背後,除了團場每年補貼的5000元,努爾江不知道已“搭進去”多少,“看到牧民們安全轉場,我心裏就踏實。”努爾江説。

  轉場經常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天災。努爾江回憶,2008年11月,地方牧民提前轉場時發生雪崩,牧民的80隻羊和2頭牛全部被埋在雪中,努爾江得知消息立刻組織人員前往營救,最終挖出一些活畜,為牧民減輕經濟壓力。

  2012年,冰大坂暴風雪頻發,開路工作異常艱難。12月15日深夜,兩個牧民騎著的馬突然陷進雪窩中拉不出來,此地海拔3850米,氣溫零下30多度。

  山高寒冷,深夜還有狼群出沒,馬匹面臨諸多危險,“馬主人提出要留下,可我擔心他們半夜看馬不小心睡過去就會凍死,我比他們有經驗。”努爾江決定,讓牧民們騎自己的馬回“點家”休息,他留下來看護馬匹。他把留下的皮大衣和皮枕披到馬身上給馬保暖,為防止自己身體被凍僵,他一晚上不停地來回活動探路,整夜未合眼。最終,馬匹被救了出來。“我見看不得牧民們的牲畜遭遇危險,這些牲畜對他們來説幾乎是全部家當。”

  

  通往“點家”的路,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所有物資要靠馬運上去。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努爾江已記不清經過過多少次這樣的危險和援救。有人粗略統計過,26年來,努爾江用自己的雙腳踏雪開路上萬公里,被他救出的牲畜50000余頭(只),經過他這裡的牧民達2000多人次。努爾江得到了牧民們的信賴,有他在,牧民們就安心,遠遠地看到努爾江家的房子,心裏就覺得踏實和溫暖。

  努爾江的工作得到上級認可。2008年,努爾江獲四師勞模;2009年獲兵團勞模,2010年獲全國勞模,2011年獲新中國屯墾戍邊100位感動兵團人物……而努爾江仍舊是那個皮膚黝黑、身板硬朗、淳樸憨厚的哈薩克族“看點人”。

  “我很驕傲,很滿意!”努爾江的父親吾任太這樣評價兒子。

  

  努爾江與妻子奴爾加馬爾加巴西(中)和女兒唐怒努爾江(右)。兵團胡楊網記者 郭雪偉 攝

  家人的理解支援堅定為民服務初心

  努爾江的工作也得到妻子、兒女和兄弟的理解和支援。

  1993年,努爾江和妻子奴爾加馬爾加巴西結婚,奴爾加馬爾最大的願望是回到營區的家,讓努爾江能在家多待一會兒。

  2003年7月1日,成為一名黨員的努爾江更忙了。連隊黨支部、團裏、市裏各種學習和開會,思想覺悟提高的他,為民服務更頻繁,回家的時間更少了。

  常年聚少離多,家裏的重擔都落在奴爾加馬爾身上。奴爾加馬爾跟丈夫吵過、鬧過,最終她理解了丈夫並全力支援丈夫的工作。親眼見過牧民因未及時轉出被凍死、凍傷,甚至截肢……每當轉場時期努爾江外出,她都後怕,但只能在家祈禱他平安回來,“到現在為止都還好,他活著!”奴爾加馬爾説。

  努爾江有一女一子,努爾江經常助人對兒女影響很大。大女兒唐怒努爾江今年高考,她告訴記者,在爸爸的影響下,她也經常幫助班裏有困難的同學。而小時候的唐怒並不理解爸爸,經常為其不能來開自己的家長會而苦惱。“人家的爸爸媽媽都來開家長會,我的位子卻總空著,心裏不是滋味兒。”唐怒説,“長大後我漸漸明白,爸爸是舍小家為大家。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大哥是好人!”三弟伊拉利吾任太如此評價哥哥努爾江。努爾江兄妹9人,他是家中老大,三弟伊拉利身體不好,希望得到哥哥更多幫助,但哥哥總幫助別人,甚至把錢給陌生人,這讓伊拉利對大哥很有意見。現在,伊拉利理解並支援大哥的工作。

  從誤解、埋怨到理解、支援,家人的態度更堅定了努爾江為牧民服務的初心。

  

  努爾江到鄰居艾爾坎艾外爾汗家了解家中現在情況。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我們全家始終感謝他!

  努爾江剛結婚時家裏一窮二白,但他和妻子勤勞能幹,借助團場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日子很快有了起色。目前,努爾江家有存欄牲畜800頭(只),年收入10萬元左右,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經歷過貧窮的努爾江,看別人受窮心裏不好受。他心裏始終放不下那些困難戶,誰家有困難,努爾江都會給予幫助。

  艾爾坎艾外爾汗和別格孜牙布拉汗夫婦住在努爾江家隔壁,艾爾坎天生言語殘疾,家裏僅有一頭牛,兩三隻羊,一家四口擠在面積很小的兩間土房中,經濟來源靠幾隻牲畜繁殖賣錢和低保。

  努爾江逢年過節給夫婦倆送錢,平時送麵粉和清油。為了給艾爾坎一家改善住房,2016年,努爾江組織6名黨員到艾爾坎家幫其蓋房,艾爾坎只負擔磚塊,其他費用黨員們分擔,很快幫艾爾坎家蓋起磚瓦結構房子。

  “我們真的感謝他!”別格孜牙對記者説,“他不僅提供物質幫助,還教會我們養殖技術。”在努爾江的幫助下,艾爾坎家的日子好過多了,現在他家有12頭牛,10多只羊,賣牲畜會有一些收入,加上艾爾坎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大兒子也工作了並有固定收入。

  

  努爾江資助的學生巴哈提努居馬洪(左)和王鎮江(右)。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看不得娃娃因家庭貧困輟學

  小時候家裏窮、兄妹多,身為長兄的努爾江沒有繼續讀書。“我希望孩子多讀書,去看看外面世界。現在條件好了,更看不得娃娃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努爾江説。

  2014年開始,努爾江每年拿出1萬元資助七十八團學校10名貧困學生,每人1000元/年,一直到他們完成義務制教育。

  努爾江捐助的10人是多民族的“小集體”,有哈薩克族5人,維吾爾族2人,漢族3人,“當今社會有錢人很多,但少數民族的人做到這樣實屬不易!”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八團學校校長余國立説。

  今年13歲的維吾爾族姑娘巴哈提努居馬洪是受資助學生之一,因為家裏貧困,穿的衣服經常是爛的,更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就不能再讀書了。“努爾江叔叔就像父親一樣慈祥,讓我好好讀書。以前我的成績不是很好,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學業,現在我想考上大學!”略顯靦腆的巴哈提努説。

  漢族小夥兒王鎮江是受資助學生裏家庭條件最差但成績最好的,班級前三名。王鎮江老家在甘肅,爸爸種地,母親患病需每天化療,家裏只有兩間小平房,家庭拮據。努爾江見到王鎮江時,伸手比劃著王鎮江的身高僅1.55米,現在已1.8米。

  

  努爾江放牧。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受老黨員影響入黨並成為榜樣

  提到為何加入中國共産黨,努爾江告訴記者,是受了轉場途中認識的老黨員的影響。

  “牧民轉場時,隊伍前面負責開路的工作最困難,時刻面臨危險,一般人不願意做,都是很多老黨員承擔,他們衝鋒在前,不怕苦不喊累。”努爾江説,“我意識到要向這些老黨員學習,加入中國共産黨,更好地服務群眾。”

  成為黨員後,努爾江為轉場牧工服務的意識更強,這成為努爾江肩上的責任和初心。

  努爾江這樣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牧民、職工,只有初中學歷,卻無私奉獻並重視教育。到底是什麼讓他堅守至今?七十八團五連“兩委”委員賽力克波力庫萬德克告訴記者,“這就是一個共産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據七十八團五連黨委書記黃新江介紹,七十八團五連黨支部共有黨員69人,其中漢族1人,哈薩克族68人。每週二是黨員學習日,但由於遊牧民族偏多,馬背上宣傳黨的政策成為他們獨有的方式,“馬兒走到哪兒,就把黨的政策宣傳到哪兒。我們也會深入冬草場,組織黨員學習,少則一週,多則十幾天。”黃新江説。

  黃新江表示,努爾江帶動其他黨員和群眾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努爾江是黨支部的標桿,能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提及未來,努爾江表示,不忘初心,牢記並傳承軍墾人精神,做好自己,帶領周邊黨員、群眾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