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萬千網友線上送別黃文秀

2019-07-02 17:2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30歲,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花季般的年齡。6月16日晚,擔心村裏因暴雨受災,她看望了身患癌症、接連做了兩次手術的父親後,連夜驅車趕回駐村點,途中遭遇山洪,所乘車輛被洪水卷走,不幸遇難。

  據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線上》報道,6月18日下午6點半左右,搜救人員在下游河道發現了黃文秀的遺體。噩耗傳來,無數人悲痛不已。

  一年前,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黃文秀主動請纓到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當時的百坭村,472戶中還有103戶未脫貧,貧困發生率達23%。現今,當地有88戶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2.7%。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4萬元,百坭村被評為2018年度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

  但年輕的第一書記永遠走了。在微博上,“送別黃文秀”等話題配上了黑白照片,上千萬網友祈禱送別。廣西廣播電視臺發佈的微視頻《2018年,在第一書記黃文秀的駐村點,其校友為她錄製的珍貴視頻》播放量達1214萬次。多家媒體開設網路悼念專題,送行的“隊伍”達百萬人次,留言“獻花”者不計其數。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全國婦聯日前作出決定,追授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

  學成歸來 八桂好女兒

  黃文秀説,走出鄉村的人肯定有部分要回來建設家鄉的。她就是屬於走出後又義無反顧回來的那一小部分。

  百色,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于一體的特殊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黃文秀在百色市田陽縣巴別鄉的大山里長大,上山摘果,下河摸魚,從這片貧瘠的土地裏一步步跳出農門,來到北京師範大學求學。離開了這土地,但又割不斷連根的思戀。畢業前,她花了兩個月時間回鄉調研,撰寫出碩士畢業論文《廣西壯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資源的開發》。

  “我來自廣西貧困山區,我要回去,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盡綿薄之力。”2016年,她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選擇當一名定向選調生,回到廣西基層,那時她自己的家剛剛脫貧。2018年3月,黃文秀主動請纓,成為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網友“Taeyeon_Rain”感慨,“從北師大畢業的碩士啊!這麼優秀的人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建設家鄉!相信她對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一定充滿了熱愛。”網友“律閃閃”向黃文秀致敬,“您是我們千千萬萬選調生的榜樣。”

  扶貧的點滴故事通過一篇黃文秀手記在網路上傳播開來。在新華社客戶端,《扶貧手記 | 黃文秀:扶貧,從“新手”到“熟路”》在6月26日下午14時10分時瀏覽量達到68305次。手記中記錄著,“我到貧困戶家不再拿著個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貧困戶家掃院子;貧困戶不讓我進家門,我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我就去田裏,邊幫他們幹農活邊聊天,時間久了,村民們跟我見得多了,開始慢慢地接受了我。”

  央視新聞微博的一則小故事讓不少網友淚目:幫扶手冊上,記錄著黃文秀2018年入戶走訪53歲的韋乃情家12次,幫他家協調解決各種生産生活問題,順利實現脫貧。韋乃情十分感激:“一心一意幫我,像是我女兒一樣,比我女兒還好,真的很感謝她。”

  6月23日晚,新聞聯播用5分30秒播出了題為《“第一書記”黃文秀:初心不滅 青春無悔》的報道:這兩天,黃文秀在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風雨之夜的勇敢前行,感動了無數網友,很多人為這個不曾謀面的年輕姑娘落下眼淚。

  遠去天堂 壯鄉之驕傲

  一年多的工作,村裏88戶貧困戶甩掉了貧困帽子,硬化1.5公里屯內道路,新建4個蓄水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6.38萬元。中新網的《分別竟成永別 親友追思倒在扶貧路上的黃文秀》一文中細數著黃文秀扶貧工作的進步。

  百坭村村民班統茂通過中國青年報向網友講述了其中的一個扶貧故事:百坭村那用屯種有300畝砂糖橘,因疏于管理,産量一直上不去。黃文秀到村後,組織力量統一管護,使年産量從2017年的6萬斤增長到2018年的50多萬斤;又幫村民聯繫客商,並向上級部門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把村路修好以解決運輸問題。2018年,共有8戶人家的那用屯,有6戶靠砂糖橘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在一線扶貧真的很辛苦”,網友“長安不見月夜”留言,“廣西扶貧就是靠著這些人撐起來的。”北京市網友“張大帥”也有同樣的感慨:“我去過黃文秀所在的樂業縣,知道那裏基層幹部的辛苦。”

  在網路上流傳的扶貧手記中,黃文秀寫道,“截至目前,全村還有15戶56人未脫貧,百坭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還有待建設完善,如何推進産業發展還需繼續謀劃,面對這些,我充滿信心……”

  滿腔熱血的黃文秀扶貧之路卻不幸戛然而止。6月22日上午,在鮮花翠柏中,黃文秀的骨灰盒上覆蓋著一面鮮紅的中國共産黨黨旗,哀樂低回。告別大廳中央懸挂著黃文秀的遺像,照片中她笑容燦爛。患病父親、年邁母親、同事、百坭村村民掩面痛哭。

  “説好的打贏扶貧攻堅戰役,我們一起收兵,你失約了。”室友在網路發文痛惜,2月11日的聚會仿佛還歷歷在目,黃文秀的話依然還在耳邊,“讓我們舉杯互祝:在自己扶貧的村裏,一切安好,順順利利。”

  央視新聞微博6月19日發文表達哀思:“你無愧,卻留我們一輩子思念……”文中寫道:“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在殿堂和田壟之間,她選擇了告別繁華,紮根基層。扶貧攻堅,反哺家鄉,她有情有義。突遭山洪,不幸遇難,黃文秀倒在扶貧路上,留下哀悼無限。”

  扶貧路上 不勝不收兵

  黃文秀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穿著灰領的襯衣,扎著馬尾,自信地説道:“我們百色是脫貧攻堅的一個主戰場,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責無旁貸,同時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有信心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來自貧困戶的網友“迷蒙的兔紫”發出了流淚的表情,“我也是廣西的,也是貧困戶,扶貧一線真的辛苦,風吹雨打,扶貧幹部還是會來我家,真的和親人一樣,這些只有我們貧困戶能懂,一路走好,我們會好起來的。”

  同在扶貧一線的網友也前來送別。網友“入江婧子”留言,“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們失去了一名如此優秀的隊友。祖國和人民都不會忘記你!”網友“一般不評論”寫道,“我是駐村幹部,我是真的能理解她的艱辛,更能理解一名女性駐村幹部的不容易,扶貧戰友一路走好!”

  正如人民日報的法人微博所説,“今天的中國大地上,其實有千千萬萬個黃文秀,他們紮根基層、不辭辛勞、志比鋼堅,只因相信共同富裕就是‘一個都不能少’。熱血與青春、跋涉與犧牲,這是中國扶貧成績之外,我們所不能忘記的。”

  央視新聞客戶端一文中列舉了這些可親可敬的扶貧一線共産黨員。

  因白髮意外“走紅”的雲南楚雄大姚縣“80後”扶貧“老幹部”李忠凱,2007年考上公務員後,一直奔波在基層,扶貧、移民搬遷……基本踏遍了所有搬遷戶的門檻。因常下鄉作息不定,勞累過度,他的頭髮變白已有時日。他説:“我改變不了頭髮變白,但能改變這裡的貧窮。”

  雲南大關縣的扶貧女幹部王秋婷,駐村扶貧一年間,曾走得雙腿紅腫,為村民們打通公路,勸回輟學的小姑娘,幫貧困戶賣蜂蜜,直到遭遇車禍殉職那一天,年僅26歲的她本來已經和未婚夫佈置好了新家,準備拍婚紗照……

  在這項艱巨的脫貧攻堅事業上,像黃文秀一樣熱血付出而又默默無聞的共産黨人還有很多很多。謹以此文,向那些把青春奉獻給祖國廣袤農村大地的基層工作者致敬!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