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團結和諧的畫卷在新疆大地展開

2019-06-27 13:0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胡其峰 劉夢 安勝藍 劉宇航

  新疆阿克蘇市有條王三街,王三街上有個著名的“民族團結一家親”餐廳。餐廳的發起人是親如兄弟的兩人——婁建波和木合塔爾肉蘇力。兩人過去不相識,結親活動中,他們發現彼此志同道合,於是決定以眾籌的方式開家餐廳。從最初只有3人加入,到2018年1月28日,7個民族的44對結親商戶共88個股東入股。他們通過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方式,帶動創業和就業,完美詮釋民族團結。

  布力布力吐思布汗現在的身份是新疆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員。5年前,他只是有著6頭牛、10多只羊的牧民。因為艾比湖濕地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他放下牧羊鞭,成為身穿制服的管護員。每月工資2200元,全家搬到阿拉山口市寬敞明亮的樓房,妻子也有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孩子進入城裏學校學習,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5年時間,新疆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帶領下,一幅團結和諧的美麗畫卷在天山南北徐徐展開,讓這片佔祖國六分之一土地的大地成為民族團結、和諧發展、人民幸福生活的高地。

   民生建設讓各族人民獲得滿滿的幸福

  6月11日上午,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建設委員會幹部鄭躍站在展板前,向來賓介紹陸港區的建設情況。這位小夥子對中歐班列沿途各城市十分熟悉,“我天天在這些展板前講中歐班列的發展,到這些城市看看,是我多年的心願。它們不認識我,但我早就認識它們了,而且很熟。”鄭躍笑著説。

  幾乎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新疆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裏,新疆力銘新順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的司機王勇,正等待著過關檢驗。已在這條運輸線上跑了多年的他説:“我們幾乎兩三天就要出境從哈薩克拉回一次液化氣,現在過關速度很快,十幾分鐘就可以通關,比過去方便多了。”

  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新疆馕産業文化園裏,新疆馕王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吐爾遜江阿不拉感慨地説:“政府為我們建設了這個很好的發展平臺,2018年9月我們入駐這裡後,産值增長了80%,分店也從過去的9家增加到11家,我們的馕通過這個平臺銷到了上海、山東、北京等地。員工收入很好,許多員工都準備在烏魯木齊市買房呢。”

  吐魯番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員工古麗加乃提阿不都熱依木原先是吐魯番市葡萄鎮的一位農民,來到企業工作後,在師傅段金梅的幫助下,她迅速成長為乙班落紗班班長。“在這裡工作讓我收穫很多,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還買了房、買了車。”她笑著説。

  堅定不移推動新疆更好更快發展,同時把發展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秉持著這個理念,新疆將更多資金投入放在了民生建設上,讓各族人民獲得滿滿的幸福。

  民族團結讓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王三街的阿布力米提麥麥提從小就失去了父親,14歲就負擔起一家人的生活。幾年打拼卻不想生意失敗了。這時,他的身邊走進了王韓良、吳健、唐世龍、馮偉、馮剛、于佳禾等不同民族的兄弟,大家一起幫助阿布力米提麥麥提,讓他一步步走回了春天。感情上的溫暖使他對生活又充滿信心,精神上的支援,物質上的幫助,給了他滿滿的底氣,讓他重振了事業。

  2018年9月,一個名叫穆榮廣的殘疾人流浪到阿布力米提麥麥提門前,他收留了這位殘疾人,並專門提供就業崗位和住處,讓穆榮廣重獲新生。

  和田市吉亞鄉北段沙漠腹地有座新城——團結新村。這裡居住著維吾爾族、漢族和回族的居民,大家把嵌入式發展理念滲透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環節,深入推動建立各民族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營造了鄰里守望、水乳交融、共學共事共樂的民族大團結良好局面,共同走上致富小康之路。

  新疆啟動實施的“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使110多萬名幹部職工走進基層與各族群眾結對認親。僅2018年,新疆幹部職工就為各族群眾辦就醫、就學、就業、發展生産等實事好事數百萬件。

  放眼天山南北,每一天都能看到民族團結的感人場景,都能聽到民族團結的和諧樂章。新疆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人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用祖國繁榮發展成果。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艷,各族群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匯聚起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強大正能量。

  社會發展讓各族人民得到了穩定的紅利

  6月15日下午,新疆最美的高山湖泊賽裏木湖畔,人潮如織,歡歌笑語。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副州長、賽裏木湖景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李新光興奮地説:“誰也想不到,2014年賽裏木湖的水質只是四類,經過我們的保護與改造,現在賽裏木湖的水質已經達到二類。為人們創造了一個綠色為基、文化為魂、遊客為本、特點為要、景城共用的美好旅遊目的地。去年,賽裏木湖接待國內外遊客148萬人次,今年一定可以超過200萬人次。”

  1月至4月,喀什市接待遊客123.9萬人次,同比增長30.8%。“五一”假期接待遊客19.9萬人次,同比增長370.3%,創歷史新高。

  不只是喀什,從喀納斯到天山天池,從巴音布魯克到塔克拉瑪幹,遊人如織成為常態,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新疆流連忘返。

  塔依爾山去年從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迭村搬入塔提庫力移民搬遷點。一入住,他就享受到就業、教育、醫療、社保、安居等惠民政策。自己成為護邊員,兩個孩子進入學校就讀。和他一樣的牧民,在政府的幫助下,成為村裏的産業工人。因為縣委、縣政府利用扶貧項目資金,發揮産業結構調整優勢,按照公司+企業+農戶的模式,將7000株鐵皮石斛引入農戶家中,預計每戶每年可增收2000元。

  阿拉山口海關黨組書記、關長王傳傑介紹,作為中國面向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距離最近、最便捷的口岸,自2011年3月19日開出第一列中歐班列至今,從每週開行1列到如今每天至少開行7列。

  經濟發展的同時,各族群眾的思想認識、精神面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今在南疆地區,外出務工的多了、婦女化粧的多了、少數民族群眾會説國家通用語言的多了、不同民族的親戚多了、文化活動多了……新觀念催生了基層新風尚,新變化帶來了農村新面貌。

  去年,新疆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2199.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新疆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15萬元,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同比增長7.6%。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7日 0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