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協同共生讓北京老城區綻放時代新活力

2019-06-27 11:26: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6月24日,由來自京津冀地區40余家網路媒體記者組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項網評引導線下走訪活動採訪團,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之“協同共生”主題走訪了北京市前門地區西河沿街、西打磨廠街和三里河,採訪了解前門地區在老城修繕整治及環境提升方面的做法和經驗。

  西河沿街、西打磨廠街和三里河,帶著傳統文化的余香,在新時代的旋律中徐徐揭開了面紗。整治後的西河沿街,青磚灰瓦,綠樹掩映,難掩古都風韻;街道井然有序,兩邊種滿綠植鮮花,路面乾淨平整。一條條衚同,猶如一條條寫滿詩意的小巷,見證著這座老城在保護中與新生活、新文化的“協同共生”。

  曾幾何時,隨著城市飛速發展,“大城市病”的一些症狀在北京基本上都能看到。比如,破敗不堪的房屋、私搭亂建的棚舍、胡亂停放的車輛,隨意堆放的物料,密密麻麻的架空線等,擋住了眺望前門樓子的視野,使得這條歷史積澱深厚、人文薈萃的衚同,似乎一步步走進了“死衚同”。有幸的是,近幾年的老城保護和環境提升,日益擦亮這扇展示北京風采的“窗口”,讓這裡成了歷史名城保護的新名片。

  這裡的規劃與設計,正朝著創造城市特色和宜人景觀的方向努力。一方面,留下了傳統文化的印記,守護了城市記憶,留住了城市靈魂,也留住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活載體。比如,保存下來的純木結構戲樓有300餘年歷史,被稱為“中國戲樓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另一方面,通過整治,實現了拆除違建、架空線入地、房屋修繕、市政設施改造、居民自願騰退等目標,從安全、環境、秩序、民生、文化五方面提升品質,讓這裡成為首批“十有十無”達標街巷。

  老城保護是道民生題,考驗城市管理智慧和擔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建設的理念和初心,以及建成的後期管理,都無不體現人本和民生。比如,完成西打磨廠及草廠三至十條衚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架空線入地、環境整治、景觀提升等,為百姓改善外部生活環境;圍繞百姓日常生活需要,充分利用疏解騰退後的零散空間,逐步完善公共便民服務設施;增加了小型的圖書館和閱覽室等一些文化活動中心,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日益擴大的需求;針對一些社區內的失業人員,還利用這些空間開展適合居家就業的一些非遺技能培訓。民生問題正是由這些點滴匯聚而成,所有這一切也讓這裡的居民有了極大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他們發自內心的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建設和維護中。

  老城時光悠悠,文化復興為我們留住“根與魂”。比如三里河,自明正統二年(1437年)形成到清末湮沒,三里河不僅是前門地區傳統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衚同、東西向四合院的形成之源,更是前門歷史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地居民生活、市井民俗的形成産生了重大影響。三里河綠化景觀項目自2016年8月啟動建設,2017年4月底實現全面亮相,完成河道範圍搬遷居民480余戶,疏解人口約1500人;騰退後的土地,全部用於三里河綠化景觀建設;對區域原有樹木全部進行了回植。完成三里河沿河兩側房屋修繕;修繕文物4處;清理拆除違建 13 處;完成長巷頭條等9條衚同市政改造、架空線入地和衚同景觀整治工作,增加河道自流生物活性碳過濾設備;在水草種植區增設微型曝氣機,將衚同街區、四合院建築與自然環境滲透融合,展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成為改善前門東區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脈,實現“老衚同,新生活”國際一流宜居社區項目定位的重要之舉。

  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在這裡書寫下生動實踐。隨著老城改造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定位越來越精準,在積極推動老城保護與原住民共融共生中,“協同共生”的京津冀溫暖而美好,我們對未來愈加充滿信心,充滿力量。(央視網評論員 劉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