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遊客太多這些網紅地不堪重負!“打卡熱”vs冷思考

2019-06-20 11: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6月20日電 (朱延靜)綜合報道,當興高采烈出門旅遊的你,在漂洋過海後卻發現期待已久的景點,是“人人從從眾眾”……心裏是不是後悔為什麼要去“湊熱鬧”?而和你有著同樣痛苦的,是全球多個國家超負荷運轉的景區和當地居民。被“掏空”的無力感,讓各國政府不得不紛紛喊停,祭出“狠”招——用拆地標、停止推廣、處罰不當行為的方式限流,希望能抑制一發而不可收拾的“過度旅遊”。

  “人從眾”來襲,景點被“掏空”

  最近,全球著名觀光景點因旅客過多而發生不少事故,使“過度旅遊”問題再度廣受關注。高人氣給景區帶來了高收入和高知名度,但同時也給景區帶來了沉重負擔。

  ——印度著名景點泰姬陵每到節假日和週末總是遊客爆滿,甚至發生踩踏事件;

  ——2019年5月,珠穆朗瑪峰登頂大塞車,導致多人死亡;

  ——同樣是5月,法國盧浮宮員工因受不了旅客過多而罷工,盧浮宮關閉一天;

  在不少旅遊勝地,遊客數量比例過大,還影響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2017年,到冰島遊覽的遊客就達到219萬人次,比冰島全國人口的6倍還多。隨著外來遊客數量創新高,人口僅30多萬的冰島有些“不堪重負”。

  不少追求“賓至如歸”之感的遊客選擇短期租房,也使得首都雷克雅未克中心地區房價暴漲。在旅遊旺季,一些溫泉地區面臨巨大遊客壓力,不少人擔憂城市中心設施會被遊客“掏空”。

  日前,義大利威尼斯5000居民示威,要求禁止大型郵輪駛入威尼斯的狹窄水道,稱此舉危及威尼斯景觀及居民生活,並破壞當地地基。

  停止推廣、拆除地標,各國出招限流

  遊客不斷涌入,逼得各國人滿為患景點的地方政府,推出旅客分流、高額罰款、減少甚至停止推廣等反制措施,以限制旅客流量。

  歐洲旅遊城市布魯日,以蜿蜒的運河和華麗的哥特式建築著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然而,過多的遊客令這座城市不堪重負,布魯日市長稱,這座城市正在變得像“迪士尼樂園一樣”。

  2018年,布魯日市長Dirk De Fauw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再宣傳和推廣一日遊;減少在城市港口停留的郵輪數量,由原來每天停靠5艘變為2艘,並要求郵輪公司在工作日而非週末停靠;結束在布魯塞爾和巴黎等城市的宣傳廣告活動。

  其實,布魯日的限流措施也反應了不少歐洲城市對大眾旅遊的態度。近年,隨著《權力的遊戲》《星球大戰8》等電影拍攝,被譽為“地中海明珠”的克羅埃西亞也飽受“遊客過多”的困擾。

  2017年3月,為防止遊客過度擁擠對景區造成破壞,克羅埃西亞歷史文化名城杜布羅夫尼克在老城區的5個入口處,正式啟用監控攝像頭。一旦監控攝像顯示參觀人數達到8000人,就及時分流車輛,旅行團將不再允許入城。

  有些國家不只控制旅客數,更限制遊客行為。居民不到100萬人的阿姆斯特丹,每年迎來逾1900萬名遊客,城市著名地標“I Amsterdam”甚至被拆除。該市還提醒遊客,“禁止在市區隨地小便、亂丟垃圾、大聲唱歌及其他不良行為,否則將處鉅額罰款”。

  羅馬此前也頒布遊客新規,禁止在景區吃零食、赤膊,違者最高罰款450歐並禁止進入景區。

  2014年底,威尼斯市還出臺新規,禁止在街上拖行會産生噪音的帶輪拉桿箱,並於2015年5月生效,違者將被罰100至500歐元不等。

  “打卡熱”背後還需冷思考

  海拔只有300米的小山,一天內有10萬人爬;方圓幾平方公里的湖,一天幾十萬人“遊”……這不是個別現象,近年來,每逢公共假期,“網紅”城市和景點都會爆發一波“打卡熱”。

  人擠得連垃圾車都開不進去,環境衛生保潔都很難保障。“網紅城市”很多基層工作人員叫苦不迭。遠超接待能力的客流,令旅遊景點、商業門店等難以保障服務品質和産品品質,更有可能滋生“店大欺客”的現象。

  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也逐步認識到“過度旅遊”的危害,正從過去的賣力推介,開始轉而採取對遊客限流、減量的政策。

  美國旅行社協會還指出,防止“過度旅遊”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旅客也能盡一份力。有旅遊機構建議,旅客可以避開人滿為患的景點,改去能提供相似風景及體驗、但人更少的旅遊地點。

  其實,景區限流不僅是對景區的保護,還能使遊客獲得更佳的觀景體驗。景區文物和自然資源獲得足夠的保護,遊客獲得更安全、更有尊嚴的遊覽體驗和精神享受,何樂而不為?而每一個已經和即將成為“網紅”的景點,每一個即將遊覽的旅客,對所有的文化與自然遺産,都應該予以珍視。安全與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能保證景區的持續正向發展。(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