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面獎狀墻有啥特別?有《好孩子》證書,有脫貧光榮證,還串起了……

2019-06-20 09:01:00
來源:未來網中國少年報
字號

  未來網中國少年報于都5月30日電(記者 謝青 王高娃)孫觀發的家最近很熱鬧,來來往往地每天都有人來他家做客。白墻灰瓦,二層小樓裏每個房間都收拾得乾乾淨淨。

  但最顯眼的,還數一邁進門就能看見的滿墻獎狀,這都是孫觀發一對孫兒孫女獲得的榮譽。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看著這滿墻的獎狀笑著説,“到他們這一代長大的時候,就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

  圖據新華社

  “只要跟著共産黨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實現,好日子還在後頭呢!”總書記的話讓孫觀發頻頻點頭,這個紅軍烈士後代、退伍軍人知道,正是黨的好政策,讓鄉親們過上了幸福生活。

  孫觀發家的獎狀墻

  家中大變樣:土坯房變小洋樓

  孫觀發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展示著獎狀,足以見得他的珍視和驕傲。“孫子濤濤從上幼兒園開始,幾乎年年都拿獎狀回家!”

  5年前,濤濤獲得他人生中第一張獎狀《好孩子》,小心翼翼地放進書包,生怕被弄壞、弄皺。還沒等進家門,濤濤就大聲喊著“爺爺我得獎狀啦”,一頭扎進孫觀發的懷裏。

  看著濤濤從書包裏掏出的獎狀,孫觀發非常高興。祖孫倆一起將獎狀貼在了墻上,2個人盯著笑了好久。

  這是“獎狀墻”上的第一張獎狀,但墻,卻早已變了模樣。

  幾年前,孫觀發的妻子患病,因為治病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務。家裏住的是土坯房,墻面不平,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旱廁也是臭氣熏天。

  因為電力不穩,家裏經常停電。有時濤濤晚上寫著寫著作業,家裏就停電了。村裏的夜總是又黑又漫長,濤濤就不得不早早睡覺,等著第二天天亮再補寫作業。

  原來家裏的廁所也是旱廁,由2塊木板搭建。小孩子踩上去搖搖晃晃,濤濤心裏經常害怕會掉下去。“夏天上廁所身上被蚊子咬得全是包,還要憋著氣。”

  潭頭村

  如今,孫觀發家在村裏的幫助下,已經實現了脫貧,去年全家收入達到7萬多元。

  土坯房變小洋樓,衛生間裝上熱水器,冰箱裏擺滿雞蛋蔬果,房頂上還安裝了光伏發電板,大門楹聯“陽光照大地山青水秀,春色滿人間鳥語花香”述説著家中的好時光。

  濤濤家屋頂裝的光伏發電板

  學校穿新裝:迎來1+X共用課堂

  仔細看看獎狀墻,數濤濤獲得的“三好學生”“學習尖子”榮譽最多。孫觀發説,“三好”就是學習好、衛生好、品德好,濤濤還被聘為“兒童顧問團組長”“老師的好助手”。

  梓山鎮潭頭世紀小學操場前後對比圖

  跑道前後對比

  濤濤就讀的潭頭世紀小學創辦于1927年,全校共有12位老師、188位同學,學生幾乎都來自鄰近的潭頭、安和兩村。

  作為一所城鄉結合部的鄉村小學,潭頭世紀小學曾經也面臨著師資短缺、校舍老舊、教學器材落後等問題。

  學生孫麗記得,3年級時她還要和同桌共用一張搖搖晃晃的舊桌子。桌面凹凸不平,上面滿是粗粗的木頭糙面和小洞,寫起作業時經常戳破了卷面。

  更讓她難受的是,隨著自己慢慢長高,低矮的桌椅已經不適合入座。寫字的時候都要彎著腰、低著頭,時間長了,脖子和後背都很疼。

  坐在窗邊的6年級學生何文凱也有煩惱,因為教室沒有窗簾,陽光一照進來,就又熱又曬。“黑板也會反光,我們都看不清老師寫的板書,只能把書舉在眼睛上面,擋著光,這才能好一點。”

  廁所前後對比

  好在學校的環境正在慢慢改善,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持續對學校進行了大改造。

  近三年累計投入300多萬元,學校新建一棟綜合樓,進行旱廁改造、運動場建設、校門圍墻修建、校園跑道鋪設等,校容校貌明顯改善,辦學條件也顯著提升。

  梓山鎮潭頭世紀小學的多媒體教室

  現在最受學生們歡迎的是多媒體教室,6年級學生何英喜歡在這裡以“共用課堂”的方式遠端上課,學習她感興趣的英語和美術知識。

  2018年,精準扶貧項目“1+X共用課堂”在梓山鎮中心小學建設了兩個互動錄播教室,包括潭頭世紀小學等下屬18個村級小學配建了接收教室,覆蓋了該鎮所有教學點。

  “1+X共用課堂”就是以網路資訊化手段,將中心區學校和村級小學連結起來。由梓山中心學校專業老師授課,通過網路視頻傳輸,實現多所鄉村小學的孩子同步聽講、實時互動,以解決偏遠地區學校開不齊課、開不起課、開不好課的問題。

  目前,該項目受益學生3300余人,項目接收點數量和受益學生數量均在江西省同類項目前列。

  村民在蔬菜扶貧基地勞作

  村中蔬果香:産業扶貧幫扶蘇區百姓

  從學校到潭頭村的路上,要穿過田間的麥田,沿著柏油路輾轉前行。“去學校的路好走了”這是5年級學生劉糧華感受最深的事情。原來村裏是泥土小路,彎彎曲曲、拐來拐去,等劉糧華走到家時,鞋子已經覆上了好多泥土。

  尤其在下雨天,路旁的石頭會長滿青苔,小孩子跑來跑去,一不小心就會踩上滑倒,摔進旁邊的菜地裏,滿身是泥。

  濤濤和妍妍走在放學路上

  近年來潭頭村修整道路,將泥土小路整修成柏油馬路。孩子們上學的時間縮短了一半,也不用擔心道路泥濘的問題了。

  現在濤濤和妍妍每天坐著媽媽的摩托車去上學,路程不到10分鐘,但更讓他們高興的是,可以每天都看見媽媽了。

  原來,孫觀發家曾是貧困戶,兒子兒媳都在廣東打工,顧不了家,孫子孫女最期盼的就是見到爸爸媽媽回家來。但隨著村裏搞起産業扶貧項目,兒媳去了家門口的製衣廠,就既能賺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

  6年級的何英有兩個弟弟,原來家裏比較困難,小弟弟沒有穿過新衣服,穿的都是大弟弟穿不了的舊衣服。現在家人加入村裏辦的蔬菜産業基地,以土地流轉和工作的方式獲得工資收入。

  “媽媽現在會在網上,給我們每個人都買新衣服穿啦。”何英説。

  蔬菜扶貧基地

  何英媽媽工作的蔬菜基地,正是于都縣建設的梓山富硒蔬菜産業園。産業園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發展模式,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于都縣正是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氣候特點,將蔬菜産業作為農業首位産業。目前全縣引進1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建成50畝以上規模蔬菜基地71個、千畝蔬菜基地10個。

  此前潭頭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這些年全都參與了蔬菜産業發展,此外村裏還建有就業扶貧車間。

  孫觀發家脫貧光榮證

  走在田間地頭,處處都可以看見長勢喜人的蔬果和勞作的村民,一頂頂蔬菜大棚矗立在田野間。空中俯瞰鄉野村莊,白墻灰瓦的新房、生機勃勃的田野交相輝映,展現著贛南蘇區城鄉面貌的巨大變遷。

  2017年,孫觀發家的墻上又多了一張證書,一張屬於全家人的光榮證書——脫貧光榮證。目前潭頭村,包括孫觀發家在內已有95戶脫貧。孫觀發真誠地説道,“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