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央財政支援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取得明顯成效:糧食增産 農民增收

2019-06-19 19:14: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記者從財政部獲悉,為引領小規模分散經營農戶走向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破解“小農戶”實現“大生産”的難題,2013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45億元,逐步在全國實施了支援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政策,即對接受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的農戶按畝給予補助,在尊重農戶獨立經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集中連片推進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産品的規模化生産。通過財政支援社會化服務,綠色高效生産方式得以普遍實施,重要農産品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取得了多贏局面。主要成效如下:

  實現了糧食增産。帶動小農戶集中連片耕種後,消除田埂、利用邊角荒地、減少季節性拋荒等增加了耕作面積,改進生産方式提高了畝産,收貨烘乾倉儲環節減少了損耗等,糧食增産效果明顯。如山西壽陽縣採用大型機械進行集約化田間管理,玉米畝産達到1092公斤,比周邊增産250公斤以上。社會化服務的增産效應,使農業生態修復與確保糧食安全不再“兩難”,為推進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優化農業結構等贏得了空間。

  增加了農民收入。據對遼寧、江蘇、浙江、山東4省數據測算,財政每畝補助不足100元,實現農戶畝均增收485.3元,戶均增收2911.8元,主要體現在:一是降本增收。通過統一機械化耕種收、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産成本明顯下降。如福建建寧縣信遠合作社統一購買機防農藥,每畝節省成本20%。二是提質增收。通過標準化綠色種植、品牌建設等,農産品售價有所提高。如山東金豐公社服務的農戶,小麥、玉米每斤高出市場價0.05元-0.1元,高油酸花生每斤高出市場價0.4元-1.2元。三是就業增收。社會化服務改變了農民打工和務農“兩頭忙”的狀態,農民外出務工更加穩定,兼業農戶也能更多增加工資性收入。

  促進了綠色生産。一是提升了土壤肥力。長期以來,農戶為節省成本耕層過淺導致土壤板結,社會化服務引導農戶深耕深松、秸稈粉碎還田,增強了土壤抗旱抗澇能力,培肥了地力,作物産量明顯提高。同時,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地方政府非常歡迎。二是減少了面源污染。如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不用地膜實現糧食降本增産;遼寧彰武縣農藥用量每畝減少10%,化肥施用量減少17%;機械烘乾服務從根本上解決了南方稻穀霉變等糧食浪費問題。

  助力了産業振興。一是壯大了服務組織力量。如山西洪洞縣農戶畝均節本增效22%,7個服務型合作社也實現增收20%;黑龍江超越現代玉米種植合作社服務面積從2018年的16.4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50萬畝。不少服務組織紛紛購置大型農機具,既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快速推進,也帶動我國農機産業做大做強。二是促進了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負責生産,大型服務組織進行關鍵技術指導、加工和市場對接,專業化分工合作的産業融合蓬勃發展。

  促進了農村穩定。一是增強了村級組織凝聚力。引導小農戶集中連片接受社會化服務,需要村級組織從中協調,由於農民普遍受益,“村兩委”班子威信大增。有的村黨支部還直接領辦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基層黨組織為農服務能力增強,密切幹群關係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如湖南衡南縣兩個村合作社將20%的盈利歸村集體,2018年村集體收入增加4萬元。二是助力了脫貧攻堅。各地將社會化服務與脫貧攻堅統籌結合,有力地支援了貧困地區産業脫貧。如遼寧省將40%的中央補助資金用於四個貧困縣,其中建平縣2489戶貧困戶選擇社會化服務,惠及貧困人口4970人,每人平均增收1000多元。三是補充了農村養老保障。社會化服務解決了老人無力種地的問題,如山西壽陽縣南燕竹村77歲老人胡來生説,其與老伴有10.6畝地,2018年坐在家裏就拿到1.1萬元,不需要再向兒女要錢花。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