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定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2019-06-18 20:19:00
來源:南通網
字號

  歷史縱深,一種偉大的文化延續發展幾千年從未中斷。天下大同,一個古老的民族正在凝聚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共識。

  2019年第12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説,“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年初,故宮首開夜場迎“上元之夜”,門票短時間內被預約一空,故宮票務官網更是直接“癱瘓”,有網友感嘆“門票比春運車票還難搶”。這場視覺盛宴,是文化自信在“大時代”下的一個“小縮影”,背景是新中國70年社會變革的思想激蕩、40多年改革開放的精神求索。可以説,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應當基於文化自知的條件之下。自知,包括對正確思想、先進文化之“知”,對歷史傳統、基本國情之“知”。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新時代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的中華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文化自知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自信才會愈發深厚。

  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稱,並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四個自信”。文化自信並非只是一個理論名詞,我們所要涵養的文化自信不僅是立足當下、繼往開來的文化自信,更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進入新時代,儘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我們的各項文化事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長足進步,但文化領域依舊面臨挑戰。國際秩序更複雜、風險更頻繁、競爭更激烈,意識形態的滲透、價值觀念的入侵、文化生産的壓制、文化交流的逆差更加頻繁。在新時代下,提振我們的文化自信,時不我待。

  因此,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才能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只有既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才能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只有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才能促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只有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才能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在5月份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新時代下,堅信我們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高延)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