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古往今來,在典故中品味文化自信

2019-06-18 13:23: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2019年第12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6篇文稿中有關文化自信內容的節錄。文章多次運用各種典故,深入闡釋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問題。請隨筆記君一起來讀懂這些典故背後的深刻寓意吧!

  

   總書記説: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出處: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釋義:

  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

   學習筆記注:

  文化自信來自哪?追本溯源來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現在,有些人一味“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到最後只能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這是絕對是沒有前途的!應該看到,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總書記説:

  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出處: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釋義:

  運用古人總結出來的創作基本法則,開創自己新穎獨特的創作局面。

   學習筆記注:

  傳承傳統文化就意味著照搬照抄嗎?答案是否定的。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因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因此,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精心呵護,也要加強挖掘和闡發,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總書記説:

  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

   出處: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釋義:

  每個事物都有其産生、生存的各種具體特性,要掌握事物的本源。

   學習筆記注:

  習近平總書記是在論述城市的歷史文化時引述的這個典故。歷史發其源,文化鑄其魂。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歷史自覺、自信和自豪。文化遺産中蘊含著城市的精神基因,隱藏著“從哪來,向何處去”的發展密碼。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在高樓林立,而在於有文化、有精神、有品質。守護好“城市之魂”,關鍵是處理好城市建設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不讓城市的文脈中斷,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文化遺産必須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敬畏歷史、敬畏文化,堅決防止急功近利的破壞性開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總書記説: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

   出處: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釋義:

  藝術創作構思的想像可以頃刻之間瀏覽古今,一瞬間週游世界。

   學習筆記注:

  習近平總書記引述這則典故,是為了説明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在歷史中,有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像空間,文學藝術工作者在創作時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才能創作出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轉机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於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