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9-06-18 13:1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藍天之下,沙柳叢叢,綿綿無際。置身綠海之中,很難相信這裡就是昔日寸草難生的毛烏素沙地。

  6月17日,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暨荒漠化防治國際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選擇在此召開會議,別有深意。

  森林覆蓋率由9%提高到23%

  25年前,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防治荒漠化公約,開啟了各國攜手防治荒漠化的新征程。

  25年來,國際社會在公約框架下為解決荒漠化問題進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此基礎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了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

  然而,全球荒漠化仍以每年7萬平方公里的增幅擴張,全球超過25%的土地出現荒漠化與退化,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長年飽受沙害之苦。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及全球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劇饑餓與貧困,對地區及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到2050年,全球將有7億人因土地退化和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全球農作物産量將下降10%,生物多樣性將下降40%左右,數百萬個物種將滅絕。”6月17日,在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暨荒漠化防治國際研討會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普拉迪普蒙珈憂心忡忡地説。

  普拉迪普蒙珈曾多次來到中國,深入內蒙古、寧夏、甘肅和貴州等地實地調研中國在土地退化治理方面的成功實踐。他親眼看到,在過去的幾十年內,中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9%大幅提高到目前的近23%,土地荒漠化趨勢得到有效逆轉,7000多萬依賴退化土地生活的農民實現了脫貧。

  “還有什麼地方比呼和浩特更適合召開這次大會呢?在這座‘藍色之城’裏,我們可以享受藍天綠草的純凈和永恒,享受這獨特而和諧的文化、民族與自然的融合。”普拉迪普蒙珈頗有感慨地説。

  治沙成果世界公認

  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橫亙在呼和浩特市北部的大青山,一度草木蔥郁、古樹參天。由於立地條件所限和千百年來人為破壞,大青山前坡植被漸漸消減,以致岩石裸露、草木稀疏,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1999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呼和浩特將大青山作為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實施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生態建設項目。大青山前坡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13.03%提高到目前的50%。昔日黃沙漫天、污水遍地的大青山前坡,已成為綠樹掩映、風景秀麗的城市生態畫卷。

  鄂爾多斯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曾是內蒙古沙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70年代中期,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45%,每年因風沙毀種的農田佔40%左右,20%的農田幾乎顆粒無收。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毛烏素沙地和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70%和25%,如今兩大沙漠森林資源總面積達到34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6.07%。鄂爾多斯環境空氣優良天數連續幾年穩定在340天左右,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並成為201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大會舉辦城市。

  內蒙古沙區生態顯著改觀,只是我國治沙卓著成果的一個縮影。研究數字表明,近20年來,全世界新增綠地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中國新增綠地42%來自人工植樹造林。

  “作為荒漠化公約締約國,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採取了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荒漠化防治工作。在長期的荒漠化防治歷程中,中國人民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的歷史性逆轉。”在作會議主旨演講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如是説。

  張建龍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介紹了中國治沙中涌現出的一系列先進典型和成功做法。比如:地方政府主導、廣泛發動群眾,一代接著一代、一任接著一任治沙的山西右玉、陜西榆林、新疆柯柯牙模式;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群眾參與多方協同治沙的庫布其模式;以個人為主、帶動群眾治沙的石光銀、牛玉琴、石述柱等先進治沙模範。

  “這些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既為中國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張建龍説。

  科學治沙才能持續

  如何遏制全球荒漠化趨勢?答案是科學治沙。

  張建龍表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我國推動綠色發展、解決荒漠化問題的根本遵循。

  荒漠化地區生態脆弱、缺林少綠,需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實施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工程,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荒漠生態的違法行為,讓大自然休養生息。荒漠化地區還需要積極開展治理修復,增加綠色。中國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的成功實踐表明,人工植樹種草、封沙育林育草等人工促進生態修復是增加綠色、恢復生態的有效措施。荒漠化地區光熱資源豐富,需要適度科學開發利用,充分發揮荒漠化地區光、熱、土地資源優勢,按照“多用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技術路線,科學適度發展特色産業,這樣既可以增加群眾收入,還能減輕生態壓力。

  防治荒漠化事業要發展,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整體水準。一是要以問題為導向,對關係防治荒漠化全局的科學問題和阻滯防治荒漠化的技術瓶頸組織攻關,儘早破解荒漠化防治的重點難點問題;二要以需求為導向,積極運用遙感、資訊、生物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防治荒漠化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開發新技術,提高防治荒漠化的品質和效益;三要以效果為導向積極推廣科研創新成果,讓科技成果在荒漠化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據介紹,中國將在“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框架下,繼續與有關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加強人員互訪,組織相關培訓,並根據對象國實際開展專題研究,促進互學互鑒。未來中國還將謀劃在特定國家和區域,研究建設一批兼具技術性和示範性的荒漠化防治合作項目,讓中國防治荒漠化經驗真正實現全球共用,造福世界人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