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塊銀元 兩個紅薯 五雙草鞋

2019-06-14 16:5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在江西于都,

  最動人的記憶

  留在1934年秋天的于都河畔。

  那年,

  8萬多中央紅軍

  踏上浮橋開始遠征,

  “十萬百姓淚汪汪”。

  6月12日,記者又來到長征渡口。當年的浮橋早已沒了蹤影,30多座橋梁如長虹一般裝點著這條滾滾大河。85年時光,沒有磨蝕人們的記憶。于都河對岸儘管已高樓林立,坦途相連,但紅軍故事還在傳頌,紅軍似乎從未走遠。

  一塊銀元

  在於都縣城,我們見到了紅軍後人伍春林,他拿出一塊瓶蓋大小的銀元告訴記者:“這是我爸爸從長征路上帶回來的。”

  ↑用於包紮伍生亭傷口的銀元。本報記者 喬申穎 攝

  伍春林從小記得父親伍生亭右胳膊上有兩個彈孔的傷疤。直到自己當兵轉業再回到父親身邊,他才知道了這兩個傷疤的來歷。

  伍生亭1932年參加紅軍,當時只有16歲。1934年長征出發時,他是紅一軍團警通連戰士。1935年3月,在貴州桐梓一帶,部隊強渡土城河,往赤水方向前進。有一天,副班長帶領伍生亭和一位小戰士到前線給一師送信。他們帶著回信在返程路上與小股敵人相遇,打了一仗後撤出戰鬥。走了不遠,碰上了正在行軍的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聶榮臻發現他手臂受傷,趕緊讓人給他包紮。

  伍生亭脫下衣服才發現右上臂被子彈打穿,還在流血。聶榮臻心疼地説:“打起仗來連受傷都不知道,真是個‘小鬼’!”他雙手舉著伍生亭的手臂檢查之後,讓警衛員取來兩塊銀元,把兩個彈孔夾住,才包紮起來。當時沒有條件打石膏,而銀元可以起到消炎和固定的作用。

  “這兩塊銀元保住了我爸爸的手臂。”伍春林説,父親受傷後很快被送到衛生隊。第五天,聶榮臻來看望傷病員,又見到了伍生亭。醫生説,因為發炎可能要截去右臂。伍生亭在不遠處聽到這句話,哭著大喊:“不能鋸掉我的手臂!”聶榮臻回過頭安慰了他,又對醫生説:“能不能多想些辦法,儘量不鋸呢?”

  伍生亭一直記得聶榮臻説的話:“我們現在確實很苦,但是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年輕戰士缺肢斷腿。要想方設法,能多挽救一隻手、一條腿,就是多取得一份勝利!”

  伍生亭最終保住了手臂,也留下兩個彈孔的傷疤。只可惜在行軍中丟失了一塊銀元,餘下的這塊,他一直珍藏著。如今,伍生亭老人離世已經30年,但銀元一直被伍春林兄妹6人珍藏著。

  撫摸著這塊銀元,伍春林仿佛又摸著父親手臂上那兩個彈孔。“這是一塊寶貴的銀元。”伍春林説。

  兩個紅薯

  “別了,于都河!”

  簡單5個字包含了紅軍長征離別時那份依依不捨。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長征的著作中,第一部分標題就是這句深情的話。四五十年後回憶那個場景,將軍唸唸不忘的是房東大娘送給他的“兩個熱氣騰騰的紅薯”。

  “大娘把用一塊小白布包著的東西遞給我。我接過它,打開一看,是2個熱氣騰騰的紅薯。我手裏拿著紅薯,眼睛濕潤了”……

  “為什麼這2個紅薯讓將軍記了那麼多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提到這個細節,總要向人們發問。他説:“不了解當年的情況,就難以理解這2個紅薯意味著什麼。”

  當年,從於都出發的紅軍有8萬多人。紅軍司令部命令是,每個人要帶夠4天口糧。“就算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口糧計算,這也要帶走30多萬斤糧食。”張小平説,這幾乎是當年于都所有的糧食産量。為了讓紅軍多帶些乾糧走,蘇區人民幾乎把家裏所有的糧食都拿出來了。

  “糧食送給了紅軍,農民吃什麼?”張小平説,“只有粗糧,最多的就是紅薯。”

  房東大娘把紅薯也拿了出來,送給了紅軍。這就是老百姓對紅軍的那份真摯感情!

  楊成武將軍在著作中這樣形容當時的感受——“此刻,我難以用語言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捧著紅薯,又深情地叫了一聲‘大娘’!”

  五雙草鞋

  張小平叮囑我們記下一個名字:丁張發。

  張小平説,見到這位老人時,她已經80多歲。老人就住在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附近,常常到院子裏來散步。2006年的一天,張小平和老人閒聊,引出一段塵封的記憶。

  1934年,丁張發只有10歲。她只記得爸爸前幾年就去當紅軍了,媽媽準備了一些乾糧,還專門打了5雙草鞋,帶著10歲的女兒沿河去找親人,走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他們回家之後,遇到了一個和丁張發父親同去當紅軍的人,才得知父親在興國的一場戰役中犧牲了。

  “她們母女回到家裏哭了一個晚上。”張小平説,老人記得,第三天早上,媽媽又帶著她出門了。她們帶著給父親準備的乾糧和那5雙草鞋,又來到于都河邊,把乾糧和草鞋都送給了正在行軍的紅軍。

  “這些年,我走訪過一兩百名紅軍和紅軍家屬。”張小平説,這個故事讓他十分難忘。“蘇區該有多少這樣動人的故事啊!”記者和張小平發出同樣的感嘆。

  一個名字

  在於都縣利村,我們來到紅軍後人郭揚輝家。他的家有一支梭鏢,是父親郭庭楨留下的。在郭家寬敞的客廳裏,郭揚輝老人接待了我們。郭庭楨1929年參加紅軍,1934年隨軍長征,後來在攻打臘子口的戰役中受傷,回到村裏。

  我們見到了那把從蘇區傳下來的梭鏢頭,更被郭揚輝的名字所吸引。他説,原來父輩給自己取名“郭揚富生”。父親後來在鄉里工作,他從小就看到人們尊重父親。上了小學,知道父親參加過長征而倍感自豪,就把名字改為“揚輝”。“意思就是要發揚我父親的光輝。”他説,父親知道他改了這個名字,什麼也沒有説。

  如今70歲的郭揚輝告訴我們,長征精神需要繼續發揚,一代一代傳下去。

  在於都,人們對於長征精神的傳承有著深刻地理解。伍春林説,“我從不去宣揚父親的業績。”他的理解是,父親的光榮和功勞都是屬於他們那一輩人的。我們要憑自己的能力幹好本職工作,憑本事吃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都是紅軍的後代,走好我們自己的長征路,就是對先輩最好的報答。”他説。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