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援項目《非遺公開課》生動開講——品味中國非遺 領略東方智慧

2019-06-13 19:24: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非遺公開課》節目錄製現場

  本報記者 趙若姝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産熠熠生輝。在人類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潤物無聲,給予中國人生活的養分。隨著絲綢之路等古老商路的延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也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源源不斷地為世界人民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非遺的基本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援項目——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首檔非遺普及類節目《非遺公開課》,首次通過電視語言為全國觀眾全面解答了什麼是非遺、為什麼要保護非遺、非遺與生活的關係等多個關於非遺的熱點話題,成為非遺傳播的獨特品牌。

  為進一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神韻,挖掘非遺所蘊含的深層內涵,6月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合製作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再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精彩開講,以專家講授、非遺展演、嘉賓互動、現場體驗等方式,生動呈現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鮮活實踐,詮釋中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

  聚合文化瑰寶

  課堂再升級

  走進課堂,熟悉的“中國風”舞美設計、雙重升降冰屏構建的立體自然景觀以及充滿古典色彩與象徵意味的圖像標識映入眼簾。作為去年課程的延續,此次《非遺公開課》在繼續呈現非遺精品的基礎上,鎖定“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主題。著名主持人李思思擔任“課代表”,與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和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4位主講人以及11位嘉賓,聯袂完成4個板塊的非遺教學,對答之間,傳道授業鞭辟入裏,答疑解惑深入淺出。

  據統計,時長90分鐘的《非遺公開課》共涉及19個非遺項目,其中6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列入優秀實踐名冊。公開課集中展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等多個類別的傳統文化瑰寶。

  五千年曆史繪就高妙藝術,三千條懸絲演繹中國故事。泉州提線木偶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偉宏和福建省連城縣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李明卿聯袂表演的節目《提線精粹》將提線木偶戲、中國書法兩項非遺融為一體。對短短幾分鐘的展示機會,從業42年的吳偉宏視若珍寶。“每個木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靈魂,正如我國博大精深的非遺一樣,值得人們深入其中去了解、感悟和探索。”吳偉宏説,“《非遺公開課》給年輕人上了最好的一堂非遺課。”

  臺前美輪美奐,幕後匠心獨運。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唐建軍告訴記者,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央視導演組自啟動《非遺公開課》策劃與籌備工作以來,進行了項目篩選、實地調研、考察論證、專家講解、方案制定等多項工作,前後歷經3個多月,最終從我國1000多項非遺項目中甄選出適合電視媒體傳播、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充滿東方智慧的非遺項目,確保節目的可看性、故事性、專業性、思想性與互動性。

  解讀高妙技藝

  道具會“説話”

  非遺項目大多歷史悠久,很多都是依靠口傳心授、世代傳承。為了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非遺的內涵、門類和價值,認識非遺所蘊含的智慧,此次《非遺公開課》巧妙設置“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4個板塊,精選取法自然的非遺項目,分別展開教學。

  金絲楠木雲龍紋頂箱朝服大櫃、按照故宮太和殿1比1複製的鎏金鬥拱、4米高的福船模型、北京琺瑯廠“鎮廠之寶”銅胎掐絲琺瑯“秦陵銅馬車”……走進精華薈萃的文化課堂,觀眾仿佛置身異彩紛呈的非遺大觀園。

  節目總導演郭艷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今年展示的非遺項目數量大大增加,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佔據多數。為了讓傳統技藝具體可感,除了傳承人訪談和項目展示,節目組使用了大量圖片、文字、視頻資料和道具,來解讀高妙技藝、闡釋文化意蘊。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