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江西瑞金 “踏著先烈血跡前進”

2019-06-13 16:3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6月12日,再走長征路第2天。江西瑞金。瑞金被稱為“共和國的搖籃”,中國共産黨人在瑞金開啟了紅色政權建設的探索。

1

  從於都出發,一路高速,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瑞金。瑞金葉坪原來是個自然村落。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舉行,宣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葉坪成為黨、政領導機關辦公場所和領導人工作、生活的地方,留下23處珍貴的革命舊居舊址和紀念性建築。

1

  在葉坪革命舊址中豎立著紅軍烈士紀念塔。這是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了紀念在革命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紅軍指戰員而建造的。這個塔身是1955年重建的,塔身上烈士的“烈”字,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離開了瑞金,踏上長征,國民黨軍隊進入瑞金後,拆毀了烈士塔。

  有一位姓謝的大娘看到紅軍烈士紀念塔被拆,她非常痛心,於是趁天黑,冒著生命危險,在廢墟當中找到了唯一完整的“烈”字,抬回家中給隱藏起來,1955年紅軍烈士紀念塔重新破土動工。當時大娘就將這個字送到了工地現場,我們將這個字鑲嵌在了紅軍烈士紀念塔上頭,其餘的6個字都是根據“烈”字的字體來還原的。 後來有一位記者去採訪這位大娘家,就問她,當年國民黨反動派重兵把守著這個村子,為什麼會冒著生命危險保護這麼一個字呢?這大娘就告訴這位記者,她的小兒子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了,她都沒能看上他最後一眼,看到這個字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兒子,所以她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將這個字帶回家。

1

  紅軍烈士紀念塔正前方的地面上鋪寫著“踏著先烈血跡前進”八個蒼勁大字。如今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參觀者,來到這裡緬懷追思。

1

1

  當年廣大蘇區人民踴躍參軍參戰,涌現了許多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動人場景。如今在瑞金沙洲壩,《八子參軍》雕塑就是為了紀念當時瑞金一戶人家八個兒子全都加入紅軍的故事。

1

  1934年5月,《紅色中華》報專門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瑞金下肖區有一家農民,八個兒子一齊報名參加紅軍,他們在反“圍剿”戰爭中英勇奮戰,全部壯烈犧牲。根據這一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八子》,今年6月21日將在全國上映。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在瑞金採訪的過程當中,還聽説了一盞馬燈的故事。為此,記者尋訪到了瑞金葉坪洋溪村,找到了劉有信、鐘基發夫婦,還有他們保存的一盞馬燈。

1

  1934年,歷經五次反“圍剿”紅軍傷亡較大,為了保衛蘇維埃、保衛紅色政權,臨時中央蘇區政府又一次發出了擴大紅軍的命令。家住葉坪洋溪村的赤衛隊員劉石生和兩名兄弟立即響應報名參加紅軍,分配在紅九軍團。1934年10月,兄弟三人踏上長征路,為防敵機的偵察和轟炸,部隊選擇晚上出發,劉石生懷孕的妻子找出家裏唯一的一盞馬燈執意送丈夫一程,這一別竟成為永別。

  《瑞金縣誌》記載,劉石生三兄弟都在長征途中犧牲。劉有信正是劉石生的遺腹子,他説母親在等待父親64年後,于1998年過世,彌留之際交待子孫,把馬燈找出來,點亮馬燈,放在床頭,當年她送丈夫當紅軍,今天要照亮石生回家的路。

1

  上世紀50年代,劉有信由政府送進了贛州專區革命烈士子弟學校,讀書三年後畢業,他自願回鄉工作。夫婦倆在任職村幹部的日子裏,常常提著馬燈走村串戶,做群眾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産黨員,鐘基發還當選過葉坪鄉人大代表,縣區勞模。這盞馬燈也成了劉有信夫婦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見證。

  當年僅有24萬人口的瑞金,就有11.3萬人參加革命,其中有5萬餘人為革命捐軀。“踏著先烈血跡前進”,無數先烈為他們所期盼的共和國奮鬥、犧牲,今天的美好生活值得珍惜,更需要接力奮鬥。不忘來時路,走好未來路,在新長征路上跑好我們這一棒。

[責任編輯:全志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