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科學家精神”值得被全社會崇尚弘揚

2019-06-13 16:23:00
來源:齊魯網
字號

地評線 欄目條.jpg

ad87e66e2549a4f41ff0818d7d317f32.jpg

  近日,中辦、國辦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站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高度,就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良好科研生態等提出了明確要求。(6月12日 《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全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中國科學技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部分領域、産業走在世界前列,持續提升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當今時代,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中國雖然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但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比如晶片領域、高性能發動機領域就是中國科學技術的“痛點”。然而,就是這些痛點燃了科研工作者的鬥志,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最前端,發現差距,奮力趕超,譜寫出了新時代勇攀高峰的凱歌。

  可以説,中國從來不缺少優秀的科學家,他們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南仁東、黃大年、孫家棟、任新民等等都為我國的科學技術貢獻了畢生力量,他們的事跡激勵著每一名科研工作者奮勇向前。正是有這樣一些人的存在,推動著中國的“神舟”可以飛天,“蛟龍”可以入海,“天眼”更是可以遙看宇宙,中國的高鐵技術、橋梁技術、移動支付及量子通信等高科技也在不斷讓世界為之嘆為觀止,讓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爆棚。

VCG111220578992.jpg

  科學技術始終推動著中國經濟巨輪揚帆起航。近年來,通過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改革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構建統籌協調的創新治理機制等,充分發揮了科技第一生産力的先導作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16.5%,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為3645.2億元;截至2017年底,已經達到82.71萬億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7.5%。這一連串數字有力的展現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鏗鏘步伐,這樣的成績足以令世界嘆服。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相信,未來隨著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和建設者的薪火相傳、永不止步的“精一”之功,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中國就一定能夠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文/王鑫)

[責任編輯:全志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