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的是中國未來30年的問題

2019-06-10 14:0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我們黨治國理政到達新的歷史階段,達到新的歷史高度。無論是理論形態還是實踐形態,中國共産黨都匠心獨運,不同凡響,獨立自主地展示了富有成長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切實證明了中國共産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準大踏步提高,黨的理論創新、執政意識自覺與戰略思維能力都達到了世界最先進水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和關照的是中國未來30年的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和關照的是中國未來30年的問題

  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十九大報告的總體品質高,在涵蓋和涉及的問題方面要更深入、更務實、更切合中國實際。舉目全球,放眼四海,沒有哪個國家,沒有哪個政黨,能夠像中國一樣,在理論和實踐上,在深度、廣度和精準度上,對歷史、民族、國家、社會、人民、主義有如此精湛的理解,到達如此了不起的水準。

  縱觀整個報告,宏觀夠宏,微觀夠微,粗細有致,恰到好處。

  報告的宏觀方面,著眼中國改革開放的整體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既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重大本土意義,清晰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百姓、中國社會、中國13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歷史擔當,又不斷豐富和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世界意義、價值和作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錚錚誓言擲地有聲,表達的不光是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化理想,同時還有負責任大國對當今世界的濟世情懷與現實擔當。

  微觀方面,報告更加自覺地注重制度傳播、文化自信與世界作為,注重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價值和意義角度去理解和構想中國實踐,熟練駕馭中國經驗、中國智慧所具有的內部意義和外部意義,以中國本土經驗巧妙駕馭和統籌理論與實踐、階段與發展、探索與總結、做法與經驗等執政黨的普遍難題,為中國發展贏得了廣闊發展空間和良好發展聲譽,賦予中國發展世界坐標。報告把中國理論、中國實踐和中國事業所包含的世界影響力推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理論和中國實踐不僅成功獲得世界關注,而且彎道超車,機巧迂迴,初步實現對世界由追隨到引領的華麗轉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此不再只是政治要求和紀律,而是已經作為中國街頭巷尾普通老百姓普遍秉持的現實認知結構和情感結構。

  此次十九大報告,極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和空間,使其包容性和相容性更強,理論和實踐空間更寬廣,不但能夠包容、相容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歷史與邏輯,而且能夠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這三個歷史時期,以現代化維度為橋梁融會貫通,在中國實現繁榮進步增長的過程當中,以和平崛起為資源,高水準地把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拉得更近、更親、更穩、更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坐標當中,將不僅是作為中國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存在,同時也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極具競爭力的成功方案、優質方案和高能方案。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新的時代,新的理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歷史沿革的邏輯十分清晰。我們黨的思想理論發展經歷了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的歷史,可以用毛澤東思想概括;第二階段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在包含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第三階段就是以黨的十九大為標誌所實現的黨的思想的第三次飛躍,也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在“站起來”的時代,于1945年黨的七大上做了中國社會思想理論上的第一次現代化總結和表達,集中表述為毛澤東思想。

  有了毛澤東思想,我們就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就有了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國家。

  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和實踐是匹配的、同步的、對等的。

  社會主義中國建立起來之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中國,怎樣建設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我們黨面臨的新問題。

  鄧小平同志説: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是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這個目標怎樣才能夠實現?那就要做出理論上和戰略上的回答,這就有了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動員和構想。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結果,就是黨的十二大提出,堅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那麼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有一個怎麼走、走到哪去、以什麼方式走的問題,在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過程中逐漸就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階段、任務、目標,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問題的基本辦法、實施步驟和戰略規劃,等等,做出了大家熟悉的“初級階段”論以及“三步走”安排等回答。

  當這個歷史階段完成,也就是大家吃飯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要繼續往前走。那麼面對的問題是,在這個與過去存在明顯階段性差異的全新時代,繼續往前走要到哪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對這些問題做出的時代回答。一方面自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對整體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全面小康之後和全面小康之前的階段性區分,通過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目標、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維度的提煉、概括和總結,正式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新時代需要新實踐,新實踐需要新思想。

  中國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歷史時空,在這個更富世界關照的宏大場域中,再一次獲得了清晰的歷史坐標和理論標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及其時代背景、豐富內涵、歷史地位、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立場方法等基本元素的完整表述,意味著中國共産黨以現代政治方式在理論上、思想上完成了對自身的昇華和超越,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實現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階段跨越所必須的一切歷史條件,中國共産黨歷經97年的艱難曲折,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偉大民族復興和偉大盛世圖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就這樣富有創造性地完成了,實乃國之大幸,民之大福。

  當代問題,只能當代人回答

  過去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直都是圍繞改革開放。本次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新的歷史階段的概括和劃分,這既是一脈相承,又體現著今天的時代特點和特殊思考。

  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新時代的概括,實際上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事業一種更高層次更高品質的全新理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全新概括,從目標、任務、佈局、方略等方面進行精心部署、理論總結,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國家治理能力。

  所以,如果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看作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坐標,那麼它既是一個理論坐標,也是一個實踐坐標。從理論坐標的角度來看,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獲得了全新的理論結構和形態;從實踐坐標的角度來看,則意味著中國從“富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顯地轉型到了“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強起來”的這個特定歷史階段,從時間、經濟和社會維度來講,都已經有了自己的鮮活特徵和內涵,與過去有了本質的差別;新時代的實踐、思想、理論、意識形態和文化,都開始獲得屬於自己時代的具體內涵與外延。例如十九大報告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對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過去主要講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精闢的概括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今天,已經管了很多年了;面對今天中國社會新的發展、新的問題、新的實踐、新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概括,就更加準確和更富有建設性。

  過去講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基本上是一個溫飽型、生存型的需求結構;今天講的是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不單純是生存問題,同時還包含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需求在內的更高需求。由“吃飽”到“吃好”,由“活著”到“活好”,由“先富”到“共富”,不僅實實在在地標識著中國社會滿滿實惠的發展進程,而且也清清楚楚地體現著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追求。

  因此,當代問題,只能是當代人去回答,也必然要有創造性的思考、創造性的理論總結、創造性的邏輯。

  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談話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生態、黨建、經濟、社會,文化、國防、外交等等幾乎所有重大領域都在十九大得到關注和總結,十九大報告就是對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談話為代表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概括,進一步進行系統化和體系化的總結,並且用法定程式的方式,向全世界正式錶述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因為有理論自覺,才會有這種實踐自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和關照的是中國未來30年的問題——高水準高標準地實現現代化的問題,也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願景得以實現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直接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準把握了新時代的矛盾和特點,及時對新時代做出新的概括。這既是對過去的理論昇華,也是對未來的成熟、清晰、高水準的戰略與戰術安排,其所具有的時代性、民族性、國家性與世界性,不言而喻。

  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對今天的世界格局、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世界的未來走勢,都會有著本質性的影響。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政治概括,充分表現了世界第一大黨在領導全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這個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偉大理論勇氣與理論自覺,這種無可比擬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優勢必將會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盛世圖景。(作者:曹鵬飛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部副教授 瞭望智庫黃俊峰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