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2019-06-08 16:0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青山綠水淌金銀,美麗生態,正在成為很多地方致富的秘密。

  綠色競爭力要顯現,生態美要釋放美麗效應,需要定力。只有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一年接著一年,一代延續一代,才能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內蒙古西部的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三代造林人,用勤勞的雙手和風沙鬥爭60年,把15萬畝沙海變成了綠洲。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現在看到的是去年剛剛種下的果樹。對霍洛林場來説,這樣的景象在幾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 第三代造林人李曉光:原來我參加工作的時候,這裡都是光禿禿的一片,沒有樹沒有草。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上世紀50年代,霍洛林場剛剛成立的時候,這一帶的景像是這樣的。當時伊金霍洛旗的森林覆蓋率還不到3%。而且沙漠還在不斷侵蝕人們的家園。第一代造林人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這裡。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第一代造林人李廣和:有的沙子跟前有沙蒿,有的沒有,用高腳平車把沙蒿運進來固定沙丘才能種樹。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一開始根本談不上種樹。天熱時,地表溫度高達五六十度。風大時,七到八級大風能把60公分長的沙柳連根拔起。人們把柴草、樹枝等做成沙障墻,削弱風力,固定沙丘,年復一年種植沙蒿等固沙植物。經過近20年的努力,到了70年代沙進人退終於得到遏制。第二代造林人開始種植適合在沙地生長的樟子松。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第二代造林人周萬萬:當地人從來沒有聽説過什麼叫樟子松,我們當成比黃金還珍貴。

  周萬萬還記得1978年他坐著火車汽車走了三天四夜,才從東北帶回60斤種子。如今這些小種子已經長成50多公分粗、十多米高的大樹了。60年的植樹造林也使林場的土質發生了變化。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 第三代造林人李曉光:這個土就比較細膩一些,再有土的顏色比較發黑,過去就像黃沙一樣就是發黃的。

  今年開春後,霍洛林場第一次嘗試在沙地上種果樹。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李曉光:傳承下去,要一代接著一代幹。

  從沙漠到沙地,從沙地再到林地,如今霍洛林場已經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整個伊金霍洛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6.35%,植被覆蓋率高達90%。

【美麗中國�我的家】內蒙古:沙窩變綠海 三代人植樹60載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場第二代造林人周萬萬:當年辛苦,現在享福了。風沙沒有了,天也藍了,山也綠了,水也清了。也感覺到幹了40多年沒有白幹,造林工人就是為了保護環境、建設生態。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