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秦平:端午,最是家國情如蜜

2019-06-06 16:38:00
來源:陜西傳媒網
字號

  榴花綻紅,清荷吐翠,柳枝搖曳,鳥雀歡鳴……仲夏的美景撲面而來。轉眼之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悄然而至,相約于這個迷人的季節。商場、攤點、鬧市、通衢,到處氤氳著粽子的魅惑,到處飄散著香囊的氣味。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此外還有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美稱,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豐富內容和承載的歷史文化,可謂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無論是祭祀龍祖、懷念屈原,還是祛病防疫、祈福避災,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其代代相因的根本,是千年不衰的基因。

  在四大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詩意的、浪漫的、深情的、鮮活的。“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歷朝歷代,有關端午的詩文佳句,真可謂不勝枚舉,展現出節日的靚麗底色。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相較于文人墨客的華藻麗句,這首流傳久遠的白話詩,最能代表人民群眾歡快喜悅的心情。國泰民安的願望,祥和美好的寄託,在詩中跳躍閃動、潺潺涌流。

  儘管中國地域廣大,南北風俗殊有差異,但祭奠緬懷屈原,卻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共識,是端午節的重要內涵。“節分端午自難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千百年來,這是一個不變的習俗和文化的主線。其根由,就在於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離騷》《天問》這些高不可及的經典,而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斷進取精神,一直就是中華民族永續奮鬥的不竭動力。把一個節日和一位詩人連在一起,是一個最帶浪漫色彩的創造,是對家國情懷、忠愛之心、憂患意識、堅定意志的價值認同與最大肯定。

  “端者,初也。”中國人歷來對初始有著特別的認知。端午節所以稱為端陽節,就在於端是夏季的開始。從寅月——農曆正月——算起,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農曆五月正好就是午月,初五又屬午日,午時乃為陽晨,於是端陽節、重五節的別稱隨之而來。我們祖先在一年之中非常關鍵的夏長時節創立這個節日,一定有特別重要的寓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今年的端午節,又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而且從6月開始,全黨將自上而下分兩批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四個方面的“迫切需要”,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增強“兩個維護”的必然選擇。用端午節濃濃的家國情懷,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添加傳統文化色彩,體現新時代背景下的愛國情懷,既與端午文化內涵高度契合,也是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題中之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新時代黨的崇高使命匯聚磅薄力量,正是端午祈福納祥意願的延伸。

  端午節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我們應該大力發掘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為其注入時尚元素。人類社會不管發展到什麼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需要,都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傳統節日文化中汲取力量,讓家國情懷濃郁如蜜,人民立場堅如磐石,繼而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務。(秦平)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