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外網評:垃圾分類,不僅僅是一件小事

2019-06-04 19:58: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垃圾分類_副本.jpg

資料圖:在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幼兒園,孩子們參加垃圾分類比賽。(圖據新華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準的一個重要體現。

  垃圾分類看似一件小事,卻關係到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然而,即使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意義,在現實中卻依然面臨知易行難的困境,這背後習慣的因素難以忽視。數據顯示,中國垃圾排放量一年可達5.8億噸。人們日常生活産生的垃圾種類五花八門,垃圾分類首先就難在這事無巨細上。瓶裝礦泉水和罐裝飲料的處理方式就不盡相同,更不必説空瓶、瓶蓋、標簽等具體物件如何丟棄都有其門道,若因怕麻煩而混為一談,結果就可能導致垃圾分類成為一句口號。要想垃圾分類成為規矩,首先需要從居民的意識培養入手,習慣養成了,垃圾分類才有可能落實到位。 

  培養習慣,在短期內可以通過制度約束起作用。推行強制垃圾分類制度,建立起監督與懲戒的機制,有助於發揮警示作用,令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選定46座城市在城區範圍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今年,推進垃圾強制分類的步伐明顯加快。5月29日,北京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方面建議修改完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開展垃圾強制分類做準備。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即將在7月1日即將正式實施,其中規定違反條例的垃圾處置單位,逾期不改的處最高50萬元罰款。這意味著垃圾分類正在地方建立起更完善的法治基礎。

  做好垃圾分類,最重要的是做好垃圾分類的教育引導工作。經過多年的倡導和宣教,不少人其實不缺少垃圾分類的基本意識,但是面對著垃圾箱上“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簡單標識,大家缺少的往往是“如何正確分類”的相關知識。開展好垃圾分類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大眾傳媒,給全民設置一堂“垃圾分類課”,讓人們能夠精準地進行分類投放;同時,不能止步于科普知識的初級階段,還需通過靈活易懂的宣傳手段,讓居民深入了解垃圾處理可能産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並進一步教導居民做好垃圾分類處理的日常工作,這方面工作的意義可謂立意長遠。當社會形成了垃圾科學處理的群體意識,也許垃圾分類連“強制”都不再需要,最終將演變為一種習俗與共識。 

  總之,垃圾分類絕不是一件小事。唯有從制度建設、教育引導、習慣培養等多角度下手,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促進垃圾分類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賈若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