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

2019-06-03 18:3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産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造福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1.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一種思想理論能否得到中國人民的支援和擁護,歸根到底取決於這種思想理論能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人民生活水準得到大幅提升。從1978年到2018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問題總體一去不復返,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我國還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準,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圖為遊客在山東青島櫻桃谷遊覽。新華社發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唯有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致力於在更高水準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經濟建設中強調人民富裕,通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用發展,大力提升發展品質,不斷消除地區差距、收入差距、城鄉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準,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政治建設中重視人民權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特有形式,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用更加健全的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民主權利。文化建設中激發人民認同,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在全社會營造向上向善的新風正氣,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建設中強化民生保障,以保障與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重點,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生態文明建設中遵循綠色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美麗中國建設步入快車道,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2.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在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人間奇跡。

  從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力量。謀劃發展,最了解實際情況的是人民群眾;推動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眾。只有親身徵詢于田野,虛心問計于百姓,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熱情和創造偉力,爭取人民最廣泛、最有力的支援。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鄉鎮企業、承包責任制等都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的“摸著石頭過河”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産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開放,極大地激活了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磅薄力量,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書寫輝煌的歷史篇章。

  由人民評判工作的得失。“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的事業,人民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動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評判者。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評判,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始終體現人民的意願,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

  3.帶領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從根本上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從實際出發,實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有力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極大發展了社會生産力,人民生活水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實現了從基本消除貧困到解決溫飽,再到實現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讓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用,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脫貧致富,就無法築牢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是一項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一項中華民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歷史性工程。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我們黨正在帶領人民全力實施精準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

  黨的十九大清晰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1世紀中葉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展望未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使中國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邁出新步伐,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對中國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為什麼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只要我們緊緊依靠13億多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們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最終實現我們確立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援。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中國人民深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責任編輯:賈若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