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小院”:創新教學科研 滋養“三農情懷”

2019-05-31 14:0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魏夢佳、曾宸)5個月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賀敬芝吃住在河北省曲周縣槐橋鄉相公莊村,每天騎著三輪車一家家走訪村民,和果農一起給果樹施肥剪枝、打藥防病,和同學一起做農作物減肥增效試驗……

  “我在田間地頭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收穫很大。”她説。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江榮風教授説,農業産業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特別需要和農業産業保持緊密關係。過去培養學生大多是在實驗室進行,與農業産業脫離,造成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錯位,科研成果跟實際應用需求脫節。

  為解決這個問題,提高人才培養品質,2006年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福鎖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深入農業生産一線。2009年,師生進駐曲周縣白寨鄉農家小院,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為農民提供面對面指導,“科技小院”由此誕生。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以攻讀專業學位學生為主,研究生錄取後、暑假開學前,都要到小院接受1個月的新生培訓,必須住到農戶家裏,了解農業生産情況,第二年再回到小院進行課題研究。研究生通常有兩年需在村裏小院度過。

  記者了解,“駐村”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圍繞當地農業生産中的問題來設計、開展科學研究,解決農民生産中的實際問題;師生們還開設“田間學校”對農民集中培訓,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觀摩”等展開農業生産技術服務。

  江榮風介紹,在這裡,學生會帶著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地深入學習,豐富了知識儲備,同時能將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産一線。

  他感到,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們的科研能力、專業素質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別是有助於他們切實了解農村、農民的具體情況、生活需求,知道農民的困難和嚮往,從而更具‘三農情懷’。”

  相公莊的蘋果在曲周很有名氣,種植面積大。賀敬芝跟著果農一起學習,幫他們“梳果”“套袋”,給果樹打藥,研究果樹“落葉病”,一點點摸索果林知識。對於果農提出的果樹栽培及營養等問題,賀敬芝和同學們利用所學向果農耐心解釋,並一起實踐。

  “我現在已經走訪了90戶村民,跟他們啥都聊,種植規模、肥料投入和産量、病蟲害情況等,都要記錄下來,對研究有很大幫助。”她説。

  記者了解,為了做好研究,師生們向果農租了12棵蘋果樹,開展“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的試驗;並引進粘蟲板、誘蟲帶等展開物理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提高果實品質。

  撲下身子進行調研後,賀敬芝明確了研究課題。她認為,與過去偏重理論的學習相比,這種駐村的學習模式更能激發學習、研究的興趣。

  如今,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其他院校已在河北、河南、廣西、雲南等地建立了121家科技小院,涉及糧食、瓜果、蔬菜、茶葉、棉花等多個領域。今年5月,北京首家科技小院項目在密雲區東邵渠鎮西邵渠村啟動,科技小院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科研、示範推廣和培養農科應用型研究生的創新平臺。

  據悉,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已培養了數百名實踐能力突出、綜合素質高的農科應用型研究生人才。其中,選擇去農業相關行業崗位工作的高達90%。

  “我國農村天地廣闊,我希望將來能投身農業技術研發工作,將所學應用於農業産業一線,為農民解決問題,讓更多農民受惠,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賀敬芝説。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