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編要以情感為支撐——兒童劇《青銅葵花》創作談

2019-05-30 09:3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改編自曹文軒同名小説的兒童劇《青銅葵花》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女葵花遭遇洪水,被村裏最窮的青銅家收養。奶奶年老體弱,卻樂觀頑強地撫養兄妹倆長大。葵花要被接回城裏,離別那一刻,兄妹倆難捨難分,啞巴青銅竟然脫口喊出“葵花”的名字,所有人都驚呆了,愛感天動地,創造了奇跡!每個看到結尾這一幕的人,都會被青銅那聲發自心底的呼喚感動。感動,也是我改編這部小説的原動力。

  把20萬字的小説改編成1萬多字的劇本,如何刪減,如何演繹,是首先要面對的問題。讀原著時,我把最感動我的、讓我掉淚的地方,都畫上了小水滴做標記。我堅信,把能打動我的捕捉下來,再現到舞臺上,同樣能打動觀眾。我嘗試用自己的體驗和情感帶動觀眾的體驗和感情一起進入故事,人的情感是共通的。

  原著情節複雜,人物眾多,場景變換自由,而舞臺演出受時間空間限制,必須割捨哪怕難以割捨的內容,只講主線故事。但選擇的依據是什麼呢?我依據的是主題,本劇主題是“苦難中的美麗”和“挫折中的成長”,與主題無關的,即使適合舞臺表現,也要大膽捨棄。

  在人物設置上,我也大膽割愛,刪去了原著中有大量筆墨的青銅父母等角色,將原本父母要承擔的戲份都集中到奶奶這一人物身上。如此,人物關係更單純了,戲劇衝突也更集中,一老兩小,加上一頭老牛,一家人相依為命、相互支撐的形象就建立起來了。次要角色也是從故事出發,能與主角建立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的就保留,沒戲、不出彩的角色就捨棄。歌隊角色做統一性、符號化、擬人式處理,向日葵、鴨子等儼然都成了真人一樣鮮活的生命,他們或代表一種視角,或代表一股勢力,對主要人物構成衝突和壓力,富有張力和趣味。

  因為是演員出身,我喜歡邊演邊寫,從體驗者變成扮演者。寫作時,一個人化身成所有角色。劇中人除了沒有肉身,分明在那個叫做“舞臺”的世界裏活著,他們有喜怒哀樂,有呼吸有心跳有思想有靈魂。我隨著他們的境遇,在舞臺世界裏感受著,徜徉在其中,生活在其中。一個人一顆心一支筆可以創造一切,我深深地為編劇這個職業感到滿足和自豪。

  經過近一年的思考和創作,我寫完了《青銅葵花》。如今,這部劇已演出300場,每每都會打動觀眾,孩子們用袖子和手帕擦拭著眼淚。

  以青銅、葵花的飾演者尤洋洋和楊曉蒙為代表的演員們為角色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去年,《青銅葵花》在2018紫金文化藝術節榮獲新創劇目“特別獎”,演員們飽含激情的表演得到專家評委和觀眾們的一致好評。排演之餘,曉蒙寫下了177篇、近27萬字的《葵花日記》,把排練演出的點滴收穫都記錄下來,努力貼近角色,把葵花和自己融為一體。這朵兒童劇舞臺上盛開的“葵花”,讓我看到了新一代文藝工作者的執著與愛,讓我看到了兒童戲劇美好的未來。

  兒童劇是最能讓孩子們接受真善美教育的藝術形式,在那個叫做“舞臺”的世界裏,在那個塑造角色生命、演繹動人故事、抒發真情實感的最美的去處,把我一心追求的真善美告訴孩子們,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編劇手裏有支筆,還有愛與忠誠,足矣。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