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兒童劇《孩子劇團》:紅色史實的藝術演繹

2019-05-30 09:31: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紅色史實的藝術演繹

  ——評兒童劇《孩子劇團》

  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創演的新劇《孩子劇團》近日成功演出,真實的歷史故事、小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讓該劇備受觀眾喜愛。

  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後,以小難民為主體的“孩子劇團”在炮火硝煙中成立,他們宣傳抗日,喚醒民眾。上海淪陷後,“孩子劇團”奔赴大後方,途經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行程2萬多裏,一路演戲,一路歌唱。“抗日戰爭血泊中産生的一朵奇花”,這是1938年茅盾在武漢時寫的一句讚語,形象地道出了“孩子劇團”不平凡的經歷。

  《孩子劇團》講述的是一段紅色史實,如何讓歷史上的小戰士和今天的紅領巾在心靈上達成穿越時空的交流?這是創作者思考的問題。大時代中的小舞臺,上演了戰火紛飛中的少年們的愛國之情和追求光明的勇敢。編劇杜邨用紀實手法,展示戰爭的殘酷和侵略者的兇暴,著重刻畫了7個出身不同、年齡不一的孩子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逐漸成長的過程。同時,注意到兒童劇的特點,這些人物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孩子的弱點,這些弱點,讓今天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人物在苦難面前的堅定和信念,又給他們以榜樣和引導。

  創作者認識到,《孩子劇團》是一個關於孩子們在艱苦亂世中學習如何面對恐懼和殘酷、勇敢生活的故事。在炮火下的長途跋涉中,孩子們成為會解決問題的人、會關心他人的人、懂得生活不易的人,同時,也成為苦難中仍能發現生活美好的人。當年,孩子們白天趕路,晚上演出,有時候互相拉著衣襟走路,走著走著就睡著了,他們的整個生活都融入了劇團,融入了抗日救國的洪流中。他們在苦難中成長,在戰鬥中成長,他們成為中華民族的先鋒戰士。演出是向歷史致敬,向當年那群勇敢的孩子致敬!

  在演出中,小觀眾們跟著角色的情緒和情節變化,真切感受和理解到80多年前同齡人的心態,産生了很好的劇場效果。創作者們靈活利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展示故事、渲染氣氛。雖然艱苦卓絕,但基調並不壓抑,全劇載歌載舞,快板書、順口溜,各種受孩子們喜愛的藝術形式都有集中展示,將劇情、舞蹈、歌唱融為一體,同時加入音樂劇的表現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兒童觀劇的積極性。導演魯伊莎説,“苦難和戰爭,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兒。但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知道這一段歷史,戰爭中有這樣一群小好漢。他們的成長歷程,會讓我們的孩子更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日子,珍惜瑯瑯的書聲、珍惜和睦的家庭。”

  《孩子劇團》場景從上海一直走到武漢、雲南、貴州等地,歷經不同季節和風景。劇組專程到當年孩子劇團駐紮過的地方采風,請教還健在的革命前輩,努力還原當年的生活場景和細節。“現實主義的戲,就是要老老實實做功課。”創作者還找到了當年“孩子劇團”的隊旗,巧妙地把旗幟運用到舞臺上,形成一個護旗救旗的戲劇高潮。正如該劇藝術總監蔡金萍所説: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就是今天的孩子劇團,要給孩子提供優秀的精神食糧,傳承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的傳統,用兒童舞臺藝術來講好紅色歷史,守正鑄魂,讓紅色傳統代代相傳。

  丁 勤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