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 中國高鐵領跑世界

2019-05-28 14:59: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被稱為“中國高鐵標桿和典範”的京滬高鐵是中國高鐵旅客運輸量最大 、運作速度最快、最繁忙的線路。今天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讓我們通過京滬高鐵 ,來看看中國高鐵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歷程。

  這裡是中國第一座高鐵站——北京南站,每天從這裡出發到達的旅客超過13萬人,其中70%的旅客都是穿梭在北京上海的高鐵線路上。在自助票機上10秒左右就能取到預定的車票,憑著“刷臉”兩三秒就能驗票上車,京滬之間説走就走早就成了常態。

  旅客唐先生:非常方便,想走就走,想來就來。整個過程也很輕鬆,手機上可以訂票退票改簽。以前的話起碼兩天,現在的話四個多小時,早上出發,在北京把事情辦好,晚上還可以回去, 所以説感受非常棒。

  從將近兩天到四個半小時,北京上海兩地間的距離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似乎變得越來越近。1963年,北京上海間的列車需要輪渡過江到南京再繼續前往上海,運作近30個小時;1968年9月,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北京上海間列車運作時間縮短到23小時;1986年4月 ,隨著直達特快21/22次的運作,兩地間的運作時間縮短至14小時59分。

  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主任趙非:那時候京滬之間是一條客貨混運的雙線鐵路,是咱們國家東部地區重要的幹線。在春節或者旺季的時候這條線幾乎全部開成了旅客列車,貨運很難開行。對於旅客來説就是買票難乘車難,對於企業來説,就是請車難運貨難。這一條線上的兩難是鐵路行業想要解決的焦點。

  在當時一些國家的高速鐵路已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京滬通道建設一系列方案的探討、論證更具挑戰。

  趙非:中國鐵路的發展要不要有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方式,怎麼去尋求這種方式,從當時國內的承受能力和技術條件,想要提出修建高鐵,是有一定的壓力和風險的。

  1993年,國家相關部委出臺的《京滬高速鐵路重大技術經濟問題前期研究報告》提出,建設京滬高鐵是迫切需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國力上是能夠承受的,建設資金是可以解決的。

  趙非:我們現在回頭看京滬高鐵是科學、慎重選擇中國鐵路客運發展道路的(做法)。

  在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的檔案館裏,京滬高鐵全線的部分設計資料見證和記錄著京滬高鐵的誕生和成長軌跡。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公司檔案館工作人員:從編號91到96,這6個4米高的大櫃子裏都是當年京滬高鐵的設計資料,有2533卷、4760冊,設計圖紙有6.7萬餘張。

  在這些歷史資料中,僅設計文件中的初步設計總説明書就有400多頁達40多萬字。這是北京南站最終的設計圖紙,作為中國的第一座高鐵站,它的設計經過了幾十次修改。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翻,設計者在挑戰中一點一點填補著中國高鐵的空白。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涵:我國高速鐵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研究,對咱們國家來講,不單是對我們設計單位,都是一片空白,(京滬高鐵)從1990年到2008年4月18日開工,實際上是經歷了18年的一個非常艱苦的這麼一段過程。

  18年裏,從前期規劃到方案的論證、技術標準的研究選擇到標準體系的完善,我國最終形成了一整套京滬高鐵設計、建造、運營的成套標準。

  張涵:(京滬高鐵)是咱們國家高速鐵路的標誌性工程,它代表著我們國家擁有了從設計到建造,到運營成套的高速鐵路的技術 。

  2011年6月30日,全長1318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的京滬高鐵建成通車,它是當時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技術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它連接中國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把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魯、蘇、冀、皖四省連結在一起,所經區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5%,人口占全國的26.7%。

  趙非:京滬高鐵對我國的裝備製造和一些高新技術的拉動和促進産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對於沿線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自開通以來,京滬高鐵累計運送旅客9.3億人次,年均增長19.5%,累計運送旅客數量保持第一,列車運作數量也穩居第一。截至2018年底,全線累計開行列車85.3萬列,年均增長17.6%。今年春運期間2月2日創造了單日開行606列的最高紀錄。

  2017年9月21日,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成功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京滬高鐵成為全國運營時速最快的高鐵 。

  北京南站新聞發言人梁兆鈺:北京南站作為京滬高鐵的始發站,全程見證了京滬高鐵這八年來的發展。京滬高鐵開行當初只有48列,每天發送也就是3萬到4萬人的樣子,現在每天達到了118.5列,發送旅客超過8萬人,這條線的線路也越來越豐富。

  依託京滬高鐵的標準和經驗,中國高鐵網越織越密,此後建成的京哈、太青、徐蘭、滬漢蓉、滬昆和寧杭等10多條高速鐵路與京滬高鐵連接,通達範圍基本覆蓋全國。至2018年,中國高鐵里程達2.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高鐵已累計運送旅客超過100億人次。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孫樹禮:我們要在京滬高鐵的基礎上繼續創新,繼續領跑世界。在更高速度高速鐵路的研究上 ,在智慧鐵路,精品工程的建設上繼續創新。

  眼下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條智慧高鐵京張高鐵正在鋪軌,預計明年建成通車。目前,中國已經積累了寒帶、熱帶、大風、沙漠、凍土等不同氣候和地質條件下高速鐵路建設的豐富經驗,我國已擁有世界上最現代化最發達的高鐵網。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