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711次試驗,只為0.02毫米(愛國情 奮鬥者)

2019-05-27 10:0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0.1毫米、0.05毫米、0.03毫米,薄一絲,再薄一絲!2018年初,0.02毫米的超薄不銹鋼精密箔材在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研發成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手撕鋼”。

  夢想照進現實,公司總經理王天翔長舒一口氣,卻沒有像眾人那般喜悅,心裏更多“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回想3年前,精密帶鋼公司日子過得並不如意。主要産品0.5毫米不銹鋼材料在市場上並無特別的競爭力,更薄的不銹鋼箔材技術話語權一直被國外少數公司掌握。

  也正是那時,王天翔來到精密帶鋼公司。“別人能幹的事,我們為什麼不能幹?”他下定決心要以“0.02毫米”這個不銹鋼的極限厚度為切入點,研究高端産品。可當他提出這個目標時,廠裏員工議論紛紛,覺得“不接地氣”“太空了”。

  “這個厚度我們在2014年就試驗過,還找來德國專家作指導,可也沒個所以然。”作業區主管段浩傑直言不諱,“廠子當時效益不好,員工工資直接和産量掛鉤,如果還試驗‘廢材’,不生産常規産品,大家每天都要白辛苦。”

  “既然以前試過,為什麼沒有分析原因?我們的設備有了,軋輥輥係等工藝環節應該如何著手改進?”王天翔詢問。每往前推進0.01毫米,意味著輥係配備的推倒重來。20根輥,分為支撐輥、一中間、二中間,每一根的寬度有6種選擇,錐度有5種選擇,每種錐度對應5種錐長,又需兼顧不同的凸度選擇。如此多變數的配比,意味著2萬多種可能性。

  如何突破?辦法總比困難多。王天翔一方面推行“白板歸納法”,研究隊伍各自將意見寫到白板上,逐條比對討論,大家的思路慢慢清晰。一方面推行“試錯”管理辦法,每個研究人員都有一定的斷帶次數、抽帶米數的“免責額度”。一次,一個員工主動提出“給我一千米,我來試試”,王天翔等人覺得可行,就讓他進行斷帶試驗。要知道,“一千米”就是10多萬元!讓人欣慰的是,這個試驗成功了。

  成功的背後,源於公司團隊的堅持不放棄。有一次,車間裏“砰”的一聲巨響,操作人員慌慌張張跑過來説“斷帶了”。他們打開輥係一看,裏面全是粉末狀的白色晶體,光清理就用了8個小時。王天翔怕大夥放棄,從早上9點多到下午6點,他一直待在現場,直到清理完畢。事後王天翔組織大家分析斷帶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之後斷帶事故越來越少。

  經過前後711次試驗,0.02毫米的不銹鋼精密箔材終於研發成功。聽説太鋼研發出了“手撕鋼”,很多商家找到府來,“現在從太鋼進原料,每噸能節省成本100萬元。”

  “‘手撕鋼’代表一種方向,帶動了高端製造原材料的變革,這兩年公司每年收入增長速度達80%,但只是第一步。”王天翔又有新的打算,“我們會不斷拓展它的性能和應用領域。”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