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長江污染治理“最亮的星”——探訪中國節能長江大保護典型項目

2019-05-22 14:23:00
來源:中國網財經
字號

  “走進新國企長江大保護”系列報道之二

  中國網財經5月21日訊(記者 李春暉)作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節能”)把模式創新看作是主體平臺設立的初衷和成敗關鍵,並圍繞治理模式、商業模式、協同合作模式不斷探索,先行先試,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持續的典型案例。

  從貴陽到成都再到湖州,跨越長江上中下游,這些典型項目毗鄰長江水系,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從中可窺見長江全面“病癒”之後,“黃金經濟帶”的美好未來。

  5月13日至17日,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網路評論工作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走進新國企長江大保護”活動,通過實地探訪,深度了解中國節能長江大保護部分重點項目。

  更綠色更經濟的“溫度” 打造南方集中供暖新模式

  “你在北方的暖氣房吃著雪糕,我在南方的被窩中瑟瑟發抖。”聽起來啼笑皆非,卻是南北方冬日生活差異的真實寫照。

  沒有集中供暖,是南方省份老百姓長久的“痛”。隨著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和冷空氣的不斷南下,我國南方地區多次經歷“凜冬”,歲末年初往往濕冷難熬。有網友調侃説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簡言之就是硬抗過去。“開空調(取暖)花費太高,有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暖爐前,身前暖和了,後背都還是涼的。”貴陽市民李女士回憶道。

  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中,屢有代表委員建議重劃南北供暖線,讓更多南方地區也能享受到集中供暖,但是能源供給問題、排放問題等等都是阻礙因素。

  一方面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妥善解決南方老百姓供暖需求,一方面又不能重走北方化石能源集中供暖帶來重度污染的老路,中國節能在貴陽探索出一條“低碳供暖”的新路徑。

  在貴陽市雲岩區,建築面積720萬平米的大型社區——中天未來方舟項目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綠色供暖社區。未來方舟項目依託毗鄰南明河下游流域的地理優勢,創新分佈式供能理念,採用多能互補思維,將水源熱泵、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等技術相結合,從河水、污水、空氣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並加以統籌利用,為居民供暖。這種模式既降低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又實現零排放,達到綠色低碳供暖的目的。

  中節能(貴州)建築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介紹,中天未來方舟項目是中國節能集團西南地區首個大型的純市場化運作項目,項目採用與當地大型房地産企業合作方式,充分發揮中節能的國企背景、技術優勢、業界口碑;同時,項目的成功運營為建築節能公司創新業務模式、打開南方供能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實際推動了南方供暖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

  該項目擬建7個能源中心,現已建成5個。所有能源中心皆因地制宜設計能源利用形式,包括河水源熱泵、(原生)污水源熱泵、天然氣鍋爐補充、冷熱電三聯供分佈式能源。據統計,未來方舟項目可實現年節約標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9萬噸、減排二氧化硫4000噸、減排混合顆粒物6000噸。

  貴陽市民李女士是2015年首批入住未來方舟項目的居民之一,至今已經享受到四個“融融暖冬”,每平米26元的供暖費讓她覺得經濟又實惠。

  “花園式”垃圾焚燒發電廠 餘熱迴圈利用帶動當地就業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人口持續擴張,産生的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成為一個城市“無處安放之重”。以往的填埋方式弊端重重且難以持續,而垃圾焚燒項目又往往被周邊居民視作洪水猛獸。

  提起垃圾焚燒發電,人們腦海中常常聯想到撲鼻惡臭、滾滾濃煙,但中國節能旗下的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可以説顛覆了舊有認知:空氣中沒有任何異味,高聳的煙囪中排放的只有肉眼看不到的水蒸氣,廠區內碧草綠樹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人工湖中睡蓮盛開、魚兒暢遊,湖邊還用圍欄圈起一塊區域,養了幾窩兔子,一派田園風光。

  成都中節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志剛介紹,成都項目採用世界最先進的往複式機械焚燒爐排(Seghers爐排)和半幹法煙氣凈化技術和設備,是國內率先採用煙氣排放指標按歐盟污染物控制標準設計建設的政府特許經營項目。與此同時,煙氣排放數據與當地環保局監控中心聯網,處於全天候線上監管之中。項目滲濾液處理採用“除渣預處理+厭氧UBF+外置式MBR+納濾”工藝,可達到污水一級排放標準。

  一個最能體現中國節能在安全生産和達標排放領域“技術自信”的地方是,成都項目為廠辦一體式設計,即綜合辦公樓和垃圾焚燒主廠房在同一棟樓,員工宿舍也距離主廠房不足200米,“自己人”就長期工作、居住在廠區。

  此外,該廠在餘熱迴圈利用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城市,成都大小酒店眾多,布草洗滌需求大。成都祥福項目因地制宜,在廠區內設立了洗滌廠房,將垃圾焚燒發電後的蒸汽用於布草清洗。該業務不但提高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資源利用效率,同時改變了當地傳統的小鍋爐式布草洗滌模式,進一步減少了排放。

  目前洗滌部門日均洗滌量8000套,年産值3000余萬元,在成都地區擁有107家客戶,其中有五星級酒店14家;不僅為當地創造了經濟效益,還解決了廠區周邊9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特色“農創小鎮” 使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有機結合

  中國節能在長江流域多個省市積極探索光、農、漁、副互補的田園綜合體模式,確保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促進光伏産業和農副産業深度融合,其中中節能(長興)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農、漁一體化農創小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長興縣是農業大縣,歷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為此,中國節能在長興光伏項目策劃之初,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有地方特色的光伏示範項目理念,將高附加值農業、工業、服務業三産聯動充分融合,通過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入當地有實力的養殖企業和種植企業參與運營,將普通光伏電站開發與漁業、農業、休閒旅遊業相結合,旨在打造光、農、漁一體化的農創小鎮模式,實現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政府、農民等多方共贏。

  該項目整體裝機容量70兆瓦,每年生産清潔電力7500萬度,節約標煤3.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250噸,二氧化碳7.2萬噸,煙塵287.1噸。

  據介紹,項目一期50兆瓦漁光互補部分佔地面積1000畝,將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標準魚塘,實現了上部光伏發電和下部漁業養殖的結合。建成兩年多來,已經形成小龍蝦養殖合作社模式,由基地向周邊農戶供苗再進行高價回收銷售,實現年産近50萬斤,解決了養銷矛盾,畝均産值達12500元以上。

  項目二期20兆瓦農光互補部分佔地面積約500畝,整體由24棟光伏聯動大棚和一棟觀光棚組成,全部採用現代化科技連棟大棚的建設模式。大棚內配備了自然通風和風機通風系統,能夠方便控制大棚室內溫度及濕度,使農作物在高溫下不受損傷;保溫系統使農作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正常生長。此外還安裝了雨水收集系統,及時收集雨水用於後期灌溉,同時達到雨水迴圈利用、節約用水的作用,並通過大棚內安裝的噴淋系統隨時根據作物生長情況補充水分。

  該項目建成後為鄉鎮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和返鄉農民創業場地問題,項目農地畝産從不到1000元提升至平均不低於3.5萬元,成功探索出一套光伏農業化的“農創小鎮模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