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甘肅定西:不懈奮鬥七十載 黃土高原貧困山村譜出“小康曲”

2019-05-21 16:52: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的梯田美如畫。(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的梯田美如畫。(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青嵐鄉,有一個叫大坪的山村,這裡山高地陡,水土流失嚴重。“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斗、煮了一鍋”,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大坪人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靠三輛獨輪車起步,人背肩挑改土造田,建成甘肅省第一批人工梯田,有效解決了最迫切的吃飯問題,成為全省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以來,大坪人繼續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真抓實幹的創業精神,不斷探索貧困山區發展之路。2000年,大坪村在安定區率先穩定解決溫飽。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坪村更是邁入了發展快車道,收入節節攀高,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成為定西市淺山區生態小康第一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省級文明村”“甘肅省民主法制示範村”。

定西市安定區的梯田(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定西市安定區的梯田(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

  “鐵姑娘”不服輸 誓要改田造地

  暮春時節,驅車前往大坪村,一路上,陽光打在梯田上,田間地頭剛敷的地膜閃著光,這是播種希望的季節。

  50多年前,這裡全是荒山,莊稼就種在陡坡上。“山是和尚頭、溝裏無水流、田是‘三跑田’、歲歲人發愁”,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唱盡了定西生態環境的惡劣。

  改變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農業學大寨”的號召激起了大坪人的幹勁:“大寨人能幹成的事,大坪人也能幹。”在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冉桂英的帶領下,向大寨學習興修梯田,並成立了一支鐵姑娘隊,改土造田,誓要讓荒山變梯田。

  年僅18歲的劉玉秀是鐵姑娘隊隊長,“修梯田時正值冬天,為防止土地凍結,大家採用了人休地不休的方式”。

當年興修梯田的情景(資料圖)

當年興修梯田的情景(資料圖)

  當東方的啟明星亮起,便是起床下地幹活時。夜晚頂著星星回家,另一撥人繼續,“晚上回來還要推石磨磨面”。

  100多人奮戰了整整一個冬天,才修了0.5畝梯田,但大坪人不放棄。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如今,年逾古稀的劉秀蘭老人,説話幹事依然風風火火。憶當年,曾經吃過的苦早已模糊,但清晰地記的梯田帶來的改變。

  “剛開始,一邊挖,一邊用背篼背土”,劉玉秀説,後來有了獨輪車,再後來,有了架子車,條件稍微好一點了。

劉玉秀看老照片回想當年。

劉玉秀看老照片回想當年。

  當年雖然吃的是雜糧糊糊,但人們有的是幹勁。“以前肚子吃不飽的時候,只能吃樹皮,榆樹皮算是最好的,修梯田才能吃飽肚子”,劉玉秀老人回憶。

  原來一畝地只能産100斤小麥,修了梯田後,一畝地能達到300至400斤,這是莫大的希望。

  0.5畝、5畝、10畝、100畝……從1964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時間內,大坪村人發揚“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興修梯田2700多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

  這是大坪村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徵山不止,治水不休,他們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良田。

  靠種地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1971年出生的冉繼萍,依然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去修梯田的事。

  冉繼萍的大姑冉桂英是當年村裏興修梯田的號召者,也許是受大姑的影響,也許是見證了父母修梯田,冉繼萍對土地的感情濃烈而深厚。

  上世紀70年代父親生病後,家裏嚴重缺乏男性勞動力,只能靠母親一人養活。“我和大姐、二姐和小妹都幫不上太多忙”。

  梯田提高了産量,但要解決溫飽,還遠遠不夠。

  冉繼萍一家的生活依然很艱難。1988年,上高一的冉繼萍因為交不起3.8元錢的學費,不得已輟學回家,冉繼萍對此事一度耿耿於懷。

  “那時候為了護山,要打土壩、種樹,山頂、山溝裏都不放過”,曾擔任過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的李福老人説,種樹沒有經濟效益,但還是得種,因為有生態效益。

  改革開放以後,大坪人充分發揚“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依託三西建設的有利機遇,成功實施了“水窖+梯田+科技”基本解決溫飽的扶貧開發模式,主要進行了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使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水土流失明顯降低。

改善生態環境,配套水渠。

改善生態環境,配套水渠。

  大坪人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920畝,種草1600畝,林草覆蓋率達到68.2%。先後修築谷坊110道,塘壩5座,配套渠係3000米,實現了“小水不出地、大水不出溝”,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流域綜合治理率達到了95%;大力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新挖水窖300眼,戶均達到4眼以上。大坪村最終形成了“山頂植樹種草戴帽子,山腰興修梯田繫帶子,山腳築塘打壩穿靴子”的良性生態發展模式。

  上世紀90年代,甘肅定西實施“洋芋工程”,旨在解決溫飽問題。

  1996年,甘肅省在全省試種多個馬鈴薯品種,其中一個品種在大坪村試種成功,還被命名為“新大坪”。時至今日,“新大坪”依然是定西較為出名的馬鈴薯品種。

  2005年,冉繼萍和丈夫承包了10畝地,其中8畝種了“新大坪”馬鈴薯,這一年,光靠這8畝馬鈴薯,賣了不少錢。

  兩人看到了希望,2006年,兩人承包了30畝地,種了黑膜馬鈴薯,收入5萬多塊錢。此時,正是家裏四個孩子上學要花錢的時候。

  2012年,兩人在家開了農家樂,一年也能收入4萬多塊錢。

  幾個孩子上學期間,但凡是提到要交錢,冉繼萍總是想辦法給孩子們湊齊。“全靠種馬鈴薯供了三個大學生”。冉繼萍説,這是她最忙碌的幾年,也是她最幸福的幾年。

4個孩子是冉繼萍的驕傲,她靠種馬鈴薯,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四個孩子是冉繼萍的驕傲,她靠種馬鈴薯,供出了三個大學生。

  四個孩子,是冉繼萍最驕傲的事情。

  如今,他們都參加工作了,老二今年還被公司評為三八紅旗手了。

  培育新産業 唱出新生活

  2014年開始,隨著孩子陸續畢業參加工作,家裏人手變少,冉繼萍關了農家樂,也不再承包那麼多土地。

  雖然家庭負擔沒那麼重了,但冉繼萍和丈夫兩人還是閒不住,兩人一邊種地,一邊養羊。

冉繼萍正在收拾食槽,準備喂羊。

  “我還是對土地有感情,總覺得農村挺好的”,如今的冉繼萍,生活依然忙碌,專門建了羊圈發展養殖。

  近年來,大坪村在産業發展方面緊跟時代潮流,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畜草、文化、旅遊産業,為留守在農村的人“出謀劃策”,鼓勵他們發展産業,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連年保持在2000畝以上,培育日光溫室種植戶20戶,發展“農家樂”10戶、專業養雞和規模養羊戶30戶,大坪剪紙初具規模並銷往省內外。

  54歲的連清建了3個溫室大棚,從最初自學技術慢慢摸索種植蔬菜,如今兼顧育苗等,大棚中種植了番茄、黃瓜、生野菜、蕓豆、秋葵、茄子等,種類越來越多,“早晨採摘了可以直接送往蔬菜批發市場”,連清説,因為離城市近,新鮮蔬菜很受歡迎,一年收入至少6萬多元。

  忙碌之外,冉繼萍還重拾當年的愛好,在當地組織的隴中小曲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

  她還在村裏組織成立了文化站,大家平時排練舞蹈,學學串珠等,忙得不可開交。

  今年三八婦女節,她獨唱了一曲《拉著媽媽的手》,出門前在家練習,唱了沒幾句,母親就哭了。

  母親對冉繼萍説,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了,年輕時的自己壓根就不敢想,也根本就想不到。

  其實有一點,老人應該也沒想到,他們當年興修梯田,不怕吃苦,不斷挑戰和改變的精神,一直紮根在大坪村人的心中,從未離開。

  為了求生存,興修梯田;為了解決溫飽,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為了奔小康,大力發展産業,最終成為定西市淺山區生態小康第一村,在“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下,大坪人從來沒有懈怠過。

  正如冉繼萍改編過的《王大娘要致富》所唱:“路子走好了,達到小康啦,鄉風文明瞭,大坪更美啦!”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