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老外談】譜寫亞洲文明的新篇章

2019-05-18 13:38: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有些自相矛盾,明明世界變得更加緊密、更加互聯互通,排外主義、單邊主義和貿易壁壘卻在全球各地製造更深的分歧和鴻溝。沒有慶祝文化的多樣化、也沒有相互學習借鑒,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卻抬起了它們醜陋的頭顱。

  為了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走得更近,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上首次發出倡議,號召亞洲國家進行對話。長期以來,習近平主席一直是跨文化交流的堅定支援者和貢獻者,他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隨著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15日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的願景變為現實。

  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習近平主席堅持推進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學習。他曾説過:“文藝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

  近年來,反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安全威脅和所謂“文明衝突”時有發生,在這一國際背景下,習近平主席的倡議顯得更加正確。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恰逢其時。他強調通過文化、對話和相互理解來搭建橋梁,這將在亞洲引起共鳴,也會在全世界得到認同。特別是對那些希望推動商品和貿易流通變得更加公平的人們,那些想要利用不同的文化工具,譬如電影和民俗,創造一個多邊世界的人們,那些尋求分享他們的傳統,譬如美食,來構建一個不同民族、種族和風俗的大熔爐的人們,習近平主席的呼聲會更加真切。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比中國更能展現這種包容性。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國一直保護和弘揚自身的文化,同時鼓勵本國民眾學習他國文化。這種開放和包容,不僅促進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

  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走出國門週游世界,他們中有許多人在其他國家定居。與此同時,放眼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外國人正在學習漢語,他們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東京到阿布賈,中國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進入千家萬戶,中國菜在幾乎每個國家都受到歡迎。

  與之相似,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和工作,他們中也有不少人在中國紮下根來。通過電影或美食,外國文化的影響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所有國際知名品牌都進入了中國市場,從家居裝飾到先進技術,它們在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重申:“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國家,是時候響應習近平主席的倡議,開始為推動文明進步、加強相互尊重、深化彼此友誼、拆除障礙阻礙而努力了!

  (本文作者為印度記者費薩爾基德瓦伊)

[責任編輯:楊永青]